在泉港區涂嶺鎮西北部,有一個革命老區基點村——秀溪村。長期以來,受自然條件制約,秀溪村難以擺脫貧困村的帽子。窮則思變,近年來,黨員干部帶領對癥開“藥方”,曾經的貧困村正在美麗蝶變。
眼下是龍眼上市的季節了。由于今年遇上收成小年,果農廖經清在農技師的指導下剪枝放梢,培養一定比例做翌年的結果母枝,克服小年結果現象。
果農廖經清:“現在產量比較高了,本來這個沒有嫁接的龍眼,可以收三擔,但是現在可以收五擔左右了,龍眼比較大粒。這個價錢也比較貴,本來是一斤比如說一塊二,那現在就是兩塊多。”
標準化生產,種植品種的改良,帶給果農甜頭的遠不止這些。早前一遇收成季節,半夜三更果農就要挑擔到5公里外的市場賣,而如今只需坐在家門口,等人前來采購。
涂嶺鎮秀溪村黨支部委員楊濱輝:“我們邀請了一些專家過來,幫我們來怎么包裝,怎么銷售。另外也請一些銷售商過來,還有我們在互聯網平臺上開辟一條銷售的道路,來把今年的這些龍眼價錢提高一些,幫助村民增加收入。”
據了解,秀溪村兩年前農民人均年純收入只有不足5000元,村財收入僅6000元,屬于典型的“空殼村”,2015年還被列為市級扶貧開發重點村。精準扶貧的號角吹響起來,扶貧既要“輸血”,更要“造血。鎮村干部確定了“特色產業、精準扶貧”的發展思路,按照“因病、因學、缺技術、缺資金、缺勞力”,對18戶貧困戶因戶施策,通過專業合作社的模式,帶領貧困戶培育西瓜、甘蔗、枇杷等特色種植業,如今每年4月份在這里舉行的枇杷節,已成了泉港叫得響的拳頭文化。
涂嶺鎮秀溪村黨支部書記廖懷忠:“建檔立卡完了以后,比如說他這一家有意向去養殖的話,村里面支部、村委會就拿出一塊扶貧資金,去扶持他們發展副業。還有一兩戶可能是殘疾的,就按助學的或安居工程來扶持,帶動他們二、三產業的發展。”
在“產業富民”的引導下,掛牌銷號破解的還有村里的路、水、房等制約農民致富的瓶頸問題。一年多來,秀溪村精準扶貧已實現脫貧11人。接下來,村里還將以美麗鄉村建設為契機,打造鄉村旅游精品村,以人流帶動錢流,唱響屬于秀溪村的“富民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