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樣,今年農歷正月,在鄰居眼中“有點叛逆”的楊某朋被父母交給“老板”,“老板”承諾保證孩子的安全。隨后,楊某朋便和后來出現在新聞里的“童工”一道坐車去了廠里。
王某英和他的兒子兒媳并不認識前來招工的“老板”,之所以能產生信任,是因為有一個當地的成年人曾在“老板”那里干過兩年,認識對方,“知道是做活的,不是做壞事的”。
至于孩子到“老板”的工廠每天干什么活、有沒有任務、工作的時間有沒有上限等問題,“什么都沒說。”老人搖搖頭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孫子學習成績不算好,自己也不想讀書,“不怎么服管教,讓他出去吃點苦,懂得生活的辛苦以后,再看他愿不愿繼續讀書。”
這是楊某朋第一次外出打工,老人說,家里不指望他掙多少錢。
楊某朋到了工廠后,曾給家里打過電話,但沒寄過錢。他在電話中告訴老人,“別擔心,吃的穿的都有,住的也不錯”。
老人帶著他的兩個分別念三年級和四年級的妹妹,繼續在十二茅坡留守。
楊某朋的離開,并未顯著減輕一家人的生活壓力,老人仍然過得非常拮據,盼望著能在撫養兩個孫女長大的間隙,能有點零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