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電視節目連勝強敵
當“網紅”為文博代言
11月18日,河森堡參與錄制的這一期《一站到底》播出了,一開始,他對一道錯一道的“戰績”讓人哭笑不得。后來他解釋說,自己是故意“讓題”,只為“秀”一下,這也讓不少網友大呼“奇葩”。不過,最終河森堡在節目中連勝強敵,讓所有人心服口服。“挾著知識的巨濤,夾雜著智慧的浪花鋪天蓋地將我淹沒。”一位網友這樣表達節目的觀后感受。
“所有綜合類博物館的講解員最大的特點就是知識面特別廣。所謂‘術業有專攻’,這種競技中的我們,就像是與人類比游泳的海豚一樣。”河森堡的解釋,還是帶有幾分年輕人特有的張揚。他告訴記者,做講解員最大的尷尬就是在講解現場,當別人問你問題,你卻回答不上來的時候。展廳里經常會遇到意想不到的高手,不久前,在給小學生們講古代中國展廳時,河森堡就被小朋友們“驚呆”了。“當我以哄孩子的口吻問他們‘北宋之后是什么朝代’時,他們的回答是‘偽楚’、‘偽齊’。這傀儡政權屬于冷僻的歷史知識,竟然連小孩子都知道,讓我大吃一驚。”
為避免尷尬發生,他特別注重平時的積累,“除了看書,我還寫作。”從今年6月起,他開始以河森堡的用戶名在知乎網站上發表科普類文章,如今他的粉絲已近9萬。“當你想表達的時候,你要準備的相關知識量要比這篇文章里用到的10倍還多。”河森堡認為,寫作是非常有效的積累途徑。
如今,講解員河森堡每4天要在“博物館大課堂”給首都的中學生們講3堂課,每堂課3個小時。他為北京的學校開發了專題課程:《進擊的智人》、《命運之路》、《天啟四騎士》等。此外,還要準備各種國博開設的臨時展覽,“國博的展覽是講不完的,隨著‘沙特出土文物展’開幕,這不是又得學阿拉伯的歷史嗎?”
“很多人認為博物館只是一個收藏和科研的地方。其實,如今的博物館都在向文化宣教機構轉型,其更重要的職責是向公眾普及知識。”河森堡認為,宣教人員還是一個被誤解的群體,“有人覺得,背背講解詞的工作誰都能干。其實,當講解員的門檻并不高,想要做好卻非常難。在展廳里隨便問一個問題就要對答如流,沒有知識儲備行嗎?”
自2011年3月改擴建完畢的新國家博物館開放以來,國博社會教育宣傳部就承擔起講解詞的撰寫工作,五年多來已經撰寫了130萬字的講解詞,涉及56個展覽,從《古代中國》到《復興之路》,從《啟蒙的藝術》到《地中海歷史》。在這個過程中,講解員大量地學習和沉淀有關歷史和藝術的知識,河森堡和其他講解員正是在這5年里,建立了一個知識信息庫,還建立了一個知識調用的檢索系統,以便更好地服務各類觀眾。
今年,不少博物館工作者都“幕后轉臺前”,成了人們追捧的“網紅”。“國博、故宮的工作者,都是國家文化宣教的一線人員,站出來接觸公眾,傳播正確的價值觀和歷史文物知識,這是我們的職責所在。”河森堡說,時代的背景音已經變了,在互聯網時代,建立與人的連接,體現自己的價值,不僅僅是正確的事,更是必要的事。
“參加了電視節目后,許多同行給我發來了信息,說我‘為講解員爭臉了’。”而這也是河森堡上電視想要達到的目的,“我希望扭轉人們對博物館宣教人員的認識:講解員不是一個膚淺的工作,它需要沉淀,甚至需要虔誠。”(記者孫樂琪文并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