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思考能力 強了不少
“在家過得很快。”徐知臨說,除了閱讀、寫作,他每天下午都要在外面鍛煉身體,常去附近的陶藝館制作陶藝,去馬場學習馬術。
在家學習,總不如學校課程豐富多樣,如何彌補?徐知臨說,他也閱讀科學類的書籍,并在家做實驗,秋天還采集落葉做植物標本。林靜認為,孩子在家動手做的實驗并不比上學時少,他們還盡量給孩子創造機會,讓孩子外出參加集體活動,接觸不同的人和事。
有人會質疑,長期不在課堂學習,基礎打不牢,會不會對以后的學習有影響?
林靜說:“所謂的基礎到底是什么呢?背誦和做題的能力嗎?我們常見到,一個孩子不是忙著上學、做作業就是忙著上輔導班,十幾歲自我探索的能力已經消失了,到了大學畢業都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
林靜認為,一個人最核心的基礎是自我認知、自我探索和發現的能力,不過,外界對孩子的評判標準太多了,不斷地給孩子提要求,孩子根本無暇探索自我,如果一個孩子有了在興趣基礎上深入探索的能力,其他的所謂學習能力就不成問題,因此,她并不急于讓兒子讀多少遍教材,而是讓他有機會不受外界評價影響,自由地探索和發現。
常春藤附屬小學校長馬清彪說,再見到徐知臨,感覺他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強了不少,學校支持孩子探索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但休學在家學習并不適合所有的孩子,學校教育也有優勢,這是在家學習所不具備的。
家長說法
兒子不是天才 只是普通孩子
小學跳級兩次,有人說,徐知臨像神童、天才。在山東師范大學任教的徐知臨的媽媽林靜說,“兒子絕對不是天才,無論從哪方面來看,他只是普通的孩子,如果我有一點經驗的話,那就是從小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讓他在學習各門功課時都不費勁。”
林靜說,當時選擇讓徐知臨休學在家學習,也是非常慎重的,但現在看來,這種分階段的“在家—學校”的學習方式,雖然沒有讓孩子“跑”在同齡人之前,但擴充了孩子的生命寬度,孩子有整塊的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很快樂。
作為研究兒童文學的學者,林靜反對在閱讀上給孩子太多的限制和指導。她說,她會在周末把孩子帶到書店或圖書館,讓孩子選擇自己喜歡的書,家長可以觀察孩子喜歡哪一類書,在她看來,最重要的是孩子在閱讀中體驗到的幸福、暢快和自由的感覺。每個孩子的天賦、經歷不同,教育的方式也不能整齊劃一。
這個學期,調任山東師范大學即墨實驗學校校長的馬剛說,學校教育只是教育方式的一種,有的孩子的確更適合其他的教育方式,只要對孩子好就可以去嘗試,教育的要義在于給人自由,有了自由就有了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