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有所成后,他就在楊屯村的村頭開了家診所。
為了給鄉親們省下醫藥錢,楊全鴻曾背著背簍在田間地頭尋找各種草藥,回去后自己配成中藥。
患者第一次賒賬看病,楊全鴻說是在上世紀70年代初。一名得了躁狂癥的患者被送到了他這里。病人康復后,家屬卻交不起醫藥費,但堅持給他打了張欠條。“他們當時給我跪下來,堅持打了那張欠條。”
從1969年開始到現在,楊全鴻做鄉村醫生已將近50年,治療過上千名患者。不過,他的行醫經歷并沒有給家里帶來太多的經濟收入,病人寫下的欠條倒是不少。
從收到第一張欠條開始,到欠條被全部燒掉前,楊全鴻曾一張張統計過,約是五十萬零一百元。
這些寫下欠條的患者,來自全國各地。每次這些病人來看病,楊全鴻從來不問有沒有錢,“病人來看病,你不可能摸摸他的口袋,看有沒有錢,都是先看了再說。”
慢慢地,他也習慣了這樣的形式,“算是個交代吧。”
即使是外地的,楊全鴻也從來沒拒絕患者打欠條,“他來找你,說明信任你,把病看好了要打欠條,說明家里肯定是真困難。”
這些年,也有病人主動來還錢,不過總數并不多。楊全鴻也從來沒去要過賬。不過更多欠下醫療費用的人,會在逢年過節時給他發來短信慰問,“問我身體怎么樣,祝我節日快樂之類的,我心里也能得到安慰。”
診所里,常年有義工過來幫忙,也是分文不要,他們覺得這個診所辦得不容易。付不起醫療費的病人家屬也會主動幫忙干些雜活兒。
病人有時候也會嘴饞,一天5塊錢的生活費其實吃不了什么。他們想吃肉了,想吃別的了,只需給老楊說一下,馬上就發錢去買。平時攢的一些廢紙箱、撿來的一些廢品賣掉后,也用來給大家改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