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倩說,進校后才知道“材料學”是西安交大的王牌專業。盡管誤打誤撞,但之后,她的興趣還是慢慢集中到這一領域。
2008年,在西安交大讀碩期間,余倩第一次接觸到“原位力學性能”。碩士畢業,她獲得了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全額獎學金,赴美國留學后在2012年拿到博士學位,此后又在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等科研機構做博士后研究。2014年,她入選國家“青年千人計劃”,回國加入浙大電鏡中心。
余倩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原位技術給傳統金屬和結構材料的力學性能研究提供了非常好的方法和手段,解決了許多以前沒法理解的問題。“因為這樣,基于原位技術的力學性能測試和微結構觀察相結合的技術也應運而生”。
余倩的主要研究包括先進鈦合金、鎂合金以及高熵合金等金屬材料的微觀結構,觀察、建立這些金屬材料的結構與性能之間的關聯,探索提高它們性能的新途徑。
第一次接觸原位,讓余倩很是興奮。“當時課題很火,因為可以定量描繪力學曲線,觀察缺陷運動。”她實時記錄力學響應,并且與結構一一對應起來。
她舉例,鈦合金中,極微量氧元素的添加會引起異常顯著的強化效果,而這一現象用傳統的固溶強化理論卻無法解釋。“但通過對含氧量不同的鈦合金進行原子級的缺陷表征和原位透射電鏡下的力學測試,發現氧對鈦的強化得益于氧和螺位錯的特殊作用,這恰恰與對稱彈性理論中認為點缺陷與螺位錯沒有相互作用的觀點相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