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兩名在校大學生在考研復習過程中發現商機,開發出“邊學邊問”APP,掘金“大學學霸圈”。
昨天,在中國創業服務峰會暨中國創業咖啡聯盟年會上,“邊學邊問”APP項目在“挑戰120秒”環節亮相,吸引了眾多投資人的目光。而就在不到兩個月前,他們通過5分鐘的項目路演,獲得了來自武漢博奧投資有限公司的300萬元投資。
考研復習中發現創業商機
李凱是武漢紡織大學大四學生,與他同齡的古望軍,就讀于湖北工業大學。兩人是高中同學,雙雙由外地考到武漢讀書。去年,兩個好兄弟又決定一起考研。
在考研復習數學時,古望軍每當遇到難題不會解答,就會上網搜索,但常常找不到答案。各大考研資料社區大多是文本材料下載,沒有題庫搜索能力;論壇發問,得到的答案卻并不權威……
古望軍和李凱碰面交流時“吐槽”:為什么中小學都有這樣的問答類APP,惟獨在大學這一塊是空白?兩人靈光一閃:能不能做一個大學生的學習問答社區,方便大家在考研、英語四六級考試,乃至各種考證的過程中實現互助學習?
“邊學邊問”應運而生。他們開發的這款APP,是針對大學生群體打造的問答平臺,使用者可以將問題發到APP,由系統、網上高手或老師給出解答過程和思路。同時,還可以為用戶提供高質量的考試考證經驗、課程視頻、學習筆記等干貨內容,以及周邊院校的講座、選課指南及老師在線課程等。同時,APP附加社交功能,設有“學霸圈”、“留學圈”、“四六級圈”等多個圈子,供大學生“扎堆”。
5分鐘路演吸引投資人
今年1月考研結束后,李凱、古望軍正式開始創業。
李凱回憶,創業初期,他們沒有貿然開始APP開發,而是進行充分的市場調研。他們將市面上可以找到的所有問答類APP,都下載在手機上試用,最后選擇了5個進行詳細“解剖”,逐一分析各自的優劣。一個月后,他們決定在采用文字錄入模式的同時,加入一鍵拍照的方法,采取圖像識別技術,從圖片中提取文字,再匹配題庫。
1月中旬,項目團隊正式入駐光谷創業咖啡,準備參加今年首場青桐匯路演,路演時間5分鐘。
為了準備路演,他們特地撰寫了創業計劃書并制作PPT,并在光谷創業咖啡工作人員指點下,對PPT進行了三次大改。
1月24日,古望軍穿著租來的西裝登上路演舞臺,由于創業“角度刁”、項目特點突出,當場就有投資人表達了投資意向。(記者 崔夢欣 通訊員李豫綺 李正興)
【對話】
怎樣打動投資人?
包裝團隊不如研究產品
眼下,古望軍正在準備浙江大學研究生復試,因此缺席了昨天的論壇。報記者與“邊學邊問”團隊成員李凱對話,請他“揭秘”如何打動投資人。
記者:在產品還未正式上線的情況下就獲得了投資,有何秘訣?
李凱:我們沒有包裝自己,而是全心全意地研究產品。我曾經見到過穿著奇裝異服、甚至是cosplay裝扮的創業團隊登上路演舞臺,這樣的確很能吸引眼球,但是聽說他們最終也沒有獲得投資。我們穿著租來的西服去路演,甚至都沒有時間排練,而是把全部時間用在了產品研究上。投資人都具備相當的職業眼光,對他們來說,項目是否有發展前景,產品是否具備競爭力,這才是最重要的。
記者:300萬投資在路演就當場敲定了嗎?
李凱:當場獲得的是投資人的邀請函。但獲得邀請函并不等于最后能獲得投資。路演更像“敲門磚”,是給雙方結識的機會,并確定是否有了解下去的必要。我們項目從獲得邀請函到獲得投資,前后花了近2個月。另一個經驗是,參加路演后,現場會獲得一些天使投資人的名片,后期的聯系也很重要,創業者要積極主動與他們溝通。
記者:為什么瞄準大學生教育這一塊來創業?
李凱:我們覺得創業項目要接地氣。正是因為自己在考研復習時遇到了困難,所以我們知道這個市場的“痛點”所在。另一點就是創業團隊要敢想敢做,有了創業靈感就要敢于付出實踐,為之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