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求職者眼中的好單位
在從事房地產相關行業的HR葉婷眼里,決定畢業生離職的因素有二:一是家庭原因,父母需要員工離開目前所在城市,回家鄉發展;二是員工的行業選擇有所轉變。
從事HR行業近10年的陳浩,更愿意把頻頻跳槽歸結于畢業生的“試錯”:部分年輕人在求職前期,或與職場接觸不夠,或沒有認清自己的興趣、能力與訴求,導致在畢業季匆匆簽約,而到公司報到后才逐漸“反應過來”,只好又重新回爐。
“畢業生快速的離職,頻繁更換工作,有自身原因也有社會環境影響,不能單純歸結為物質原因或個人原因。”從事人力資源行業近15年、目前在樂道互動人力資源部門擔任負責人的易萌這樣表示。
易萌解釋,對于95前后的孩子來說,60后~70后的父母明顯比50后~60后的父母思想更加開放,經濟基礎相對雄厚,在畢業生求職時,有些父母沒有做到正確引導。除此之外,社會環境也是重要因素。“現在社會比較浮躁,網絡上也不乏很多炒作吹噓。20多歲還沒有較強的辨別能力時,畢業生易受周圍環境的影響,不安心現有的工作”。
易萌表示,不能正確分析自己,心態失衡,難以接受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等也是畢業生頻頻離職的原因。
求職者眼中能夠留住人的單位是怎樣的?
沙璐覺得,短期來看,需要有相對和諧的環境,良好的同事關系,除了基礎的生活外有所結余的薪金,工作和業余生活的界限不至于太模糊。而長期來講,則需要單位有較為成熟的運轉模式,愿意帶人的前輩,以及令自己進步和學習的空間。
趙驍則寄望于單位的發展方向能和自己的規劃有所“共振”。因為進入了一個自己喜歡又相對擅長的行業,他不在意將工作和生活交叉,“對物質無所謂,那肯定對精神方面有更高要求,我希望能有更多的空間大展拳腳”。
頻頻跳槽的孰是孰非
雖然來來去去頗為瀟灑,但實際上,趙驍也有著自己的煩惱:經過一年,他感覺自己相比于忠于一份工作的同學而言,競爭力更弱了。“他們已經逐漸找到自己的角色,開始積累資源了;而我還在不斷進入狀態”。
有3年工齡的羅瀟也覺得,自己進入了“惡性循環”中。這幾年,她分別做過婚慶公司的助理、新媒體的編輯,也去過朋友的店里幫忙統籌。在搜羅“下家”時,羅瀟才發現,自己并沒有因為這些經歷“加分”,反而還貶值了——與剛畢業的大學生相比,年齡、活力等都是問題;較成熟的職場人而言,前幾段經歷毫無繼承性,在社會招聘時也極難出彩。
據麥可思數據,2014屆本科生畢業半年內無離職經歷的群體月收入、就業滿意度、工作與專業相關度更高。麥可思研究院分析:一方面,可能是因為頻繁離職影響就業質量;另一方面,月收入低、就業滿意度低、工作與專業相關度低也有引發職場新人離職的可能,這會進一步造成有離職經歷群體的“三低”情況。
跳槽是雙向選擇的過程。對于求職者來說,“閃人”時要注意什么?
易萌指出,在跳槽之前,員工應該全面評估和審視自己。在她看來,頻繁跳槽者不能把問題完全歸結于客觀環境。“跳得太頻繁說明,你要么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要么判斷和選擇能力比較弱”。
她進一步指出,很多工作一個星期你就知道怎么做了,但是知道不代表能做到,也許你需要3年時間才能真正進入狀態。此外,頻繁跳槽也會讓人際關系如蜻蜓點水,沒有足夠的機會了解別人,也沒有足夠的機會展現自己。
“不要在不如意的時候跳槽,人在低谷時作的決定往往缺乏正確判斷。主動權要掌握在自己手里,想清楚自己下一步發展是什么,下一份工作是否能滿足發展的條件。”易萌強調。
(應采訪對象要求,文中除易萌外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