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就是這樣一場毫無創意又簡單粗暴的營銷活動,還是獲得了很多人的關注。“情懷黨”再度浮出水面,催人思考“丟書”走紅背后的真問題。
由于盜版泛濫等因素,跟發達國家甚至許多發展中國家相比,中國的圖書定價至今仍處于較低水平,再加上網店常年的折扣戰略,普通工薪階層閱讀的經濟門檻是非常低的。這對真正的讀書人來說當然是實惠,公眾也樂見較低的圖書定價維持下去。但是,低價并不利于知識的創造和傳播,作者從每一本書中獲得的酬勞極其有限,出版社和書店也難以取得長足發展。中國的城市不需要通過“丟書”推廣閱讀,而亟須喚醒對文化的真正尊重。
另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公共閱讀資源的極度匱乏。“丟書”所倡導的分享閱讀理念本不是錯,但是在現實中,承擔分享閱讀職能的應當是公共圖書館。然而,盡管輿論多年來強烈呼吁,中國的公共圖書館資源仍然稀缺。2015年的數據顯示,我國人均擁有公共圖書館藏書0.55冊,與國際圖聯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薦的人均1.5冊至2.5冊圖書館藏書量等國際標準相比存在顯著差距。
圖書館資源跟公共閱讀的對接也是關鍵。在倡導全民閱讀的背景下,很多城市都斥巨資新建圖書館,但是,中心式分布的城市圖書館只能滿足少部分人的需求。多數人與所在城市圖書館之間的通勤成本很高。即使在北京,也僅有幾家大型圖書館能夠較充分地滿足公眾閱讀、資料查閱的需求。對照大圖書館座無虛席的畫面,街道、社區圖書館則是一片寂寥。至于在廣大的鄉鎮、農村地區,圖書館、圖書室經常是空殼。普通人利用公共閱讀資源的成本仍然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