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生產中兩大痛點,即是種不出來,賣不出去”,而“互聯網+”正深深地影響著田間地頭的農民。在互聯網的幫助下,農民最傷神的“滯銷”問題也有了解決的路徑,而一畝田恰是站在“互聯網+農業”風口上。
互聯網+浪潮幾乎席卷了各個行業,正在成為不同領域的產業巨變的催化劑,在農業領域也不例外。互聯網能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農業經濟效益,也同樣能幫助農業解決信息不對稱的滯銷問題,減少農產品市場交易風險和經濟損失。
創業四年的一畝田恰是站在“互聯網+農業”風口上。據了解,一畝田僅在2015年上半年,利用互聯網解決了60余起滯銷問題,其平臺每日交易數據更新量達30多萬條,品類涉及1.2萬個品種,覆蓋33個省區市的約1972個縣市,覆蓋農民1.3億。預計2015年底,一畝田縣域戰略合作伙伴突破200個縣市。
也正是這不斷地發展,在業界看來,在農業領域,一畝田有足夠的資格與阿里巴巴在農業領域進行PK。據了解,一畝田交易規模今年底將突破1000億,而阿里巴巴去年的農產品銷售額是480億。到明年底,一畝田至少能達到5000億,或將沖擊一下10000億。
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中,一畝田副總裁、研究院院長高海燕也流露出一畝田的“野心”:一畝田達到萬億時開始釋放標準,將制定農產品流通領域新秩序,使生產智能化,產品安全化,流通高效化。而與其他互聯網企業一樣,一畝田也是采取“羊毛出在豬身上”的盈利模式,在該平臺上交易的雙方均免費,而是通過大數據進行衍生盈利,如做金融服務。
粘著泥巴做電商
互聯網已經在悄然地滲透到各個行業,在農業領域也不例外,這也正深深地影響著田間地頭的農民,在互聯網的幫助下,農民最傷神的“滯銷”問題也有了解決的路徑。
現代的農民也正走在擁抱互聯網的路上。
姚衛強,一個地道的曹妃甸農民,看著現在佛山火龍果滯銷、菏澤西瓜滯銷、濰坊油桃滯銷等消息,回想起自己去年50萬冬瓜滯銷在手,仍是有點后怕,好在互聯網使得信息透明化,使他安然度過一劫。
2014年,在第一季水稻收割完后,姚衛強在一片水稻田中間,建起了自己的蔬菜大棚,一共30畝地,投資80萬元。第一批收成在2014年秋天成熟,那是整整30畝地,50萬斤冬瓜。
但他始料未及的是,這50萬斤冬瓜無人問津。一畝冬瓜的種植成本大概是2000元,30畝地,就是6萬元的損失。初期投資很多是靠貸款支撐的姚衛強,對這樣的損失,無力承擔。
按照傳統的銷售邏輯,姚衛強要把地里的蔬菜,裝車拉到最近的灤南批發市場,由那里的代辦批發商負責收購。收購的價錢、數量,全部由代辦說了算,姚衛強所掌握的市場信息,全憑代辦的一張嘴。每完成一單交易,他還需要給代辦1%到2%的費用。他也可以把蔬菜送到近300公里外的新發地,但物流成本得自己承擔。
在一畝田副總裁、研究院院長高海燕看來,姚衛強冬瓜滯銷是現代農民“銷售遭遇”的一個縮影。“農民的信息完全不對稱,農業生產中兩大痛點,即是種不出來,賣不出去。”
高海燕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應對滯銷,一畝田最快可以一個小時響應。一畝田應對這種問題的方式是線下響應,線上對接。線上指一畝田的手機APP、網站和一畝田百度直達號,線下則包括產地辦事處和直營門店,一個是市場“眾力”,一個是內部人快速反應,共同解決問題。
據了解,目前一畝田有員工3000多人,而80%以上是“地推”。用高海燕的話說,這些“地推”是天天和農民在一個炕頭上喝酒打牌,一起跑田間地頭,而不是每天在辦公室工作。“白天去農戶家教他們如何使用App,尋找商機,甚至幫他們去裝去抬。”在進入田間地頭的同時,為了加快推廣速度,一畝田還推行了縣域合作。
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
接上地氣后,一畝田也需要應對所有農產品電商經營中面臨的問題,即高企的物流成本。
事實上,大多數農產品本身的價值很低,但是運輸成本非常高,通常超過商品成本的100%甚至更多。據統計,2014年我國農產品物流額為2.6萬億元,只占社會總物流比例的1.2%,不過這一數據近年來增長很快。
中國每年物流成本占據經濟總量的比例高達18%(2014年因油價下降,比例略低大概17%)。而物流成本高的根本原因是信息不對稱,公路上的貨車40%以上都是空的,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建立信息化平臺,建設智慧物流。
基于對農村市場的了解,一畝田選擇了做B2C的模式,也在創建之初解決了“最后一公里”的問題。高海燕分析稱,對農產品電商而言,最后一公里和冷鏈物流,是兩大痛點問題,最后一公里,農村缺運力,冷鏈物流,農村缺設施。
與阿里巴巴模式一樣,一畝田采用的物流方式是“第四方物流”,不建倉庫,不建車隊,完全依靠社會運力來解決。一畝田在物流方面同樣扮演的是一個“信息平臺”,向能提供物流服務的社會運力開放,無論個人或者公司,都可以在一畝田的平臺上發布使用車輛或者提供車輛服務的信息。
高海燕分析指出,就中國農村整體而言,并不存在物流資源短缺的問題。從運力即運輸資源來說,農村手扶拖拉機等交通工具皆可被使用;就道路資源而言,目前70%的農村都已實現了村村通公路。
為此,最后一公里問題缺少的是并不是資源,缺少的高效益的運輸解決方案,小宗貨物運輸成本過高,利潤很難將其覆蓋。“一畝田采用的B2B模式,可以把社會運力整合起來,不僅能解決問題,還能幫助解決閑置運力,提高社會資源配置效率。”高海燕指出。
在這最后一公里問題中,合理的物流半徑和合理的價格方案一樣重要。在高海燕看來,一畝田的這種第四方物流的模式,還需要買賣信息的填補,使得各種信息服務對稱。“比如海南的黃瓜并不一定需要賣給有購買需求的北京,在買賣信息充足,可選擇的情況下,當然首選賣給同樣有需求的海南周邊。”
先規模,后規則
在一畝田平臺對農民完全是免費的,而且與其他初創互聯網企業一樣,一畝田也奉行“先規模,后規則”,即是將交易需求集成規模需求,做成超大規模平臺,然后制定相應的行業規則。
另一個則是與其他電商平臺一樣,培育用戶交易習慣,在給用戶帶來切實利益的同時,進而提供增值、低成本等的服務產品。
這也是一畝田規劃的盈利模式之一。如有了垂直電商平臺與大數據之后,一畝田開始著手完善大宗農產品供應鏈體系,并從中探索出了有益于供應鏈發展的金融環節,做農村金融服務。
在傳統的銀行信貸機制中,銀行提供貸款的判斷是基于真實的貿易、交易和結算,簡單理解就像是訂單、發貨和支付三大環節,而一畝田作為交易平臺,具備這三個方面的先天優勢,供應方和需求方在長期使用中,會產生大量交易數據,而一畝田把這個交易數據演變成為信用資產,從而利用信用資產提供金融服務。
據了解,一畝田金融服務交易結構的本質是一個互聯網化的信用平臺,它作為第三方記錄、沉淀、驗證了交易雙方的主要交易事實。該交易事實包括四個方面:一是真實貿易,即雙方確實有這筆生意;二是真實物流,交易雙方獲取平臺物流服務資源并接受服務的過程記錄;三是真實結算,雙方通過一畝田平臺的結算系統結算;四是交易歷史,每一個用戶在平臺上的交易記錄都能證明自己的交易能力。
因此,一畝田既是交易平臺,也是用戶的增信平臺,每一個用戶通過一畝田交易后便開始擁有信用資產。與銀行等機構的合作試水,一畝田可以提供包括短期周轉貸、訂單農業貸在內的金融服務,同時結合農業市場,創新、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務形式。
截止到今年6月,一畝田平臺每日線上交易額達3.2億元,每天間接影響交易(指用戶線上獲得信息線下交易)達9億元,目前的交易額增速中,一畝田月環比增速達30%。
不過,對于一畝田的迅速發展尤其是人員隊伍方面,高海燕認為仍需保持冷靜,此前有諸多前車之鑒,一畝田正在做調整: “現在已經不再做大規模招聘,而且在調整步伐,保障更穩健地發展。”(記者 朱萍 北京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