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福建省文化科技特派團啟動會在福州召開,首批選擇文化創意、紅色文化、美術和影視產業等4個領域開展試點,南安憑借扎實的產業基礎與鮮明的文化特色成功入選,率先開展“文化創意智能制造產業鏈”試點,推動文化、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
未來3年,一支由院士領銜、跨領域專家構成的專家團隊將對口服務南安石材、水暖等特色產業,提供綜合智力支持。
專家組團服務精準破解產業發展難題
近日,《福建省文化科技特派團(南安文化創意智能制造產業鏈)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出臺,明確了團隊組成、主要職責、運行機制等內容。
記者從方案中了解到,此次組建的文化科技特派團陣容強大,匯聚了來自省內外頂尖高校、科研院所及行業領軍企業的專家力量。團隊由中國科學院院士丁漢擔任專家組組長,華僑大學黨委書記徐西鵬教授擔任團長,成員涵蓋智能制造、文化創意、工業設計、旅游規劃、政策研究等多個關鍵領域。
根據方案,特派團服務期為3年,將承擔“1+1+X”系列工作,重點打響成功文化品牌,圍繞南安石材、水暖等特色產業提供綜合智力支持,推動文化創意與智能制造產業鏈融合發展,開展X項文化事業產業相關項目,以文化賦能縣域發展、形成特色品牌,助力全省相關產業鏈強鏈補鏈。
具體工作包括健全工作制度、開展宣傳文化活動、提供決策咨詢、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推動產業聚集發展、打響成功文化品牌、建立人才培訓機制、協助招商引才等。
此外,特派團的運作不是“大水漫灌”,而是直奔企業車間與文化現場,開展“精準滴灌”。方案根據團隊成員各自專長,明確負責的領域與方向,確保智力資源與產業需求無縫對接、精準服務。
六大重點項目文化科技融合賦能發展
方案規劃了清晰具體的實施路徑。總體發展目標為:圍繞南安石材產業等基礎扎實、鏈條完整、輻射帶動強的特色產業作為重點服務對象,力爭在服務期內新增規上文化企業12家。
同時,特派團將依托華僑大學南安智能制造研究院人才、技術優勢,打造南安智能制造賦能數字化雕刻共享平臺;整合石文化資源,大力發展石工業旅游,推廣“成功石尚”等精品旅游路線,拓寬石文化行業影響力;挖掘、整理五里橋等南安深厚歷史文化資源,加強文物遺跡的數字化保護、運用,助力優秀傳統文物遺跡的活化、利用;加強文化產業人才培訓,構建校地人才隊伍培養機制、平臺。
圍繞上述目標,特派團將實施六大重點項目,包括智能制造賦能數字雕刻共享平臺建設、南安特色文化旅游產業打造、閩南建筑及石遺跡數字化保護運用、石文化設計提升項目、幫扶文化特色村建設工作、助力文化人才隊伍培養等方面工作。
尤為引人注目的是,重點項目中的科技元素將為南安傳統產業裝上“智慧大腦”。其中,在智能制造賦能數字雕刻共享平臺建設方面,特派團將機器人加工技術和3D打印技術與石雕、木雕藝術相結合,融合閩南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元素,創作現代雕塑作品,構建全數字化雕塑藝術產業鏈。閩南建筑及石遺跡數字化保護運用,將引入數字孿生技術,通過三維激光掃描、無人機傾斜攝影和物聯網傳感等手段,實現建筑結構、溫濕度及裂縫變化的動態監測;并將通過數字化保護,開辟“云旅游”文旅新業態;同時,將探索云端數據庫建設,實現文化遺產的“數字永生”。(記者 陳亮亮 通訊員 張建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