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3月2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對高三學生來說,往年春季一開學,就意味著周末趕考的開始。他們背著書包、跟著家長穿梭在大城市間,擠進一所所高校參加筆試、等待面試,以及忐忑地盼望自己的名字可以出現在錄取名單上。這,就是提前于高考的高校自主招生考試,也被稱為“二次高考”。
而今年,這樣的場面至今沒有出現。根據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完善和規范高校自主招生試點工作的意見》,從2015年起,高校自主招生挪到高考結束后進行。各校需在2月底前發布招生簡章。于是過去的48小時里,近百所高校招生簡章先后發布在教育部陽光高考平臺,考生昨天開始可以網上報名。
截至昨晚12點,在教育部陽光高考平臺上,依然有5所高校尚未發布自主招生考試簡章,分別是清華、北大、復旦、北航和上海交大。發布期限已過,招考簡章卻依舊“難產”。清華大學招辦主任于世潔說,還是“時間太短了”:
于世潔:現在這種時間安排,就是高考之后的兩周之內,時間非常短。
招生簡章的發布,意味著自主招生正式進入實操階段。按照改革后的時間表,從今天開始,考生已經可以網上報名。但考試時間,則由原來的春天延后到高考后的6月10號到22號之間。也就是說,在這12天里,高校需要完成從考試到確認名單、專業、優惠分值、以及報送陽光高考平臺的全過程。而這個過程,以往是在2、3個月內完成的。
時間變短,直接后果是考試日期紛紛“撞車”。根據招生簡章,今年各校考試時間大多在高考后的第一個周末,也就是6月13號到14號。武漢大學招生處處長王福說,可選擇的學校大大減少,要求考生目標明確:
王福:一個學生他參加2到3家的測試,時間是足夠的。但如果他要參加更多的,那時間肯定是不夠的。像以前我可能會斟酌,考慮不跟北大和清華時間上沖突,但現在不一定能躲過它了。
在時間的壓力下,縮水的除了可選學校,還有可選專業。以往學生可報大部分的專業,如今不少高校只“開放”出幾個優勢專業。比如東南大學就精簡到建筑類、土木交通類、信息電子類等五類專業。東南大學學生處副處長蔡亮:
蔡亮:進行精簡的原因,是為了更好地考察出我們學生的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選拔出一批具有濃烈的學科興趣,同時又有學科能力的學生,通過二十年或者三十年的培養,成為專家或大師。
時間變短,考試形式也跟著在變。以往從筆試到面試的層層篩選,放在12天的“框框”里實在有些擁擠。大多學校今年取消筆試,改以面試和實操為主。但進入面試的“門檻”則大大提高,北師大、華東師大、北交大等不少學校明確要求全國奧賽省級賽區數學、物理、化學二等獎以上或全國作文比賽獲獎。南開大學招辦主任邵慶輝說,考試時間的后移,導致審核門檻的“前移”:
邵慶輝:只有12天,測試規模要進行縮減。也就是說我們初審的時候條件可能要比原來更高一些,如果沒有一些確實能證明自己具有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的明顯材料的話,我想競爭優勢要小一些。
北交大招辦主任史貞軍明確表示,今年材料審核將比往年淘汰更多人。而在中國傳媒大學的招生簡章中,雅思和托福成績更首次被納入自主招生參考范圍。
標準的多元化,正在形成高校間的差別,淡化自主招生 “掐尖兒”功能的同時,為高校選拔特色人才,從而回歸自主招生制度的本質。
教育部副部長杜玉波:自主招生試點在實施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偏差,這次下決心進行調整,明確自主招生就是為了真正選拔具有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的優秀學生,也就是大家常說的“偏才怪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