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處不在的資產荒
事實上,在涌入A股藍籌之前,在資產荒壓力下拼命奔跑的資金已在年內幾乎轉戰了所有的大類資產,而A股從時間上看已是這些資金相對靠后的選擇。
今年4月,鐵礦石、螺紋鋼等黑色系大宗商品期貨出人意料地出現連續暴漲行情,成交量快速放大。4月21日,螺紋鋼主力合約一天之內的成交額超過當日A股兩市總成交額。資金來勢之兇猛,迫使各大交易所出臺多條新政,遏制市場杠桿水平與投機勢頭。
在債券市場,近期發行的 “16株國投”獲超百倍認購。株洲市國有資產投資控股集團發行的10億元公司債簿記建檔,期限5年,建檔區間為4.2%至5.0%。這個AA級的城投債,最終獲得150倍認購,正是當前債市“僧多粥少”的真實寫照。據悉,某基金公司為取得1億元的配售金額,動用了30余個賬戶、數百億元資金參與投標。
一位債券投資經理向上海證券報記者表示,債券二級市場目前呈現一致性的普漲行情,“資質越差、期限越長的債券收益率下得越快。”這位投資經理表示,“我個人認為目前的債市已經處于類似A股5000點水平,一個月前我就這么認為,事實證明那時我看錯了”。
上半年,中國投資者也在繼續加大對黃金ETF的投資。截至今年6月底,中國投資者持有的黃金ETF已經達到24.4噸,是去年年底的近四倍。且這一趨勢還在持續,根據世界黃金協會最新統計,截至今年7月底中國投資者持有的黃金ETF已經達到34.8噸。
標準資產之外,金融從業者們也同樣感受到資產荒的壓力。銀行人士透露,今年以來能提供給客戶的產品收益率總體下降,資金對優質資產的爭奪尤為嚴重。“今年的情形是完全倒過來。以前都是項目來找資金部門,今年是各資金部門找項目,尤其是風險較低的優質資產項目”。
該人士介紹,隨著銀行非標業務的規范,大量資金開始把目光轉向“類債券”資產。“銀行類表外資產在規范以前,大量投向了非標業務,事實上其在2011年至2013年時段都是通過各種形式最終進入了房地產行業,各種收益較高的理財產品背后都是房地產項目。隨后在2014年至2015年上半年,大量資金又通過各種路徑進入股市。到了2016年,隨著監管趨嚴,以及全市場風險偏好的下降,最終大量銀行非標業務被限制,導致資金無處可投。”
資金洪流往何處去?
既然當前的藍籌股行情具有明顯的資金推動性質,那這股躁動中的資金洪流未來又將流向何方?
一位資深私募基金經理表示,資產荒中,投資者會形成對低風險資產的爭搶,這也是近期市場上類債券股票上漲的主因,但這些類債券股票已經累積了一定漲幅,預計繼續上漲的空間不會太大。近期市場上已經開始出現“炒價值股”的跡象,這無疑會影響低風險資金的進一步流入。最終市場可能出現階段性的結構性行情,追高很難獲取超額收益。
私募機構朱雀投資則認為,在非標資產受到理財監管的限制之后,理財資產端收益下降幅度快于負債端成本,只能加杠桿進一步追逐資產,從而形成正反饋進一步導致資產荒。在債券上漲之后,類債券的銀行股受青睞。雖然資金的這種選擇可能會導致藍籌股行情維持一段時間,但很可能金融、地產板塊的啟動是市場輪動補漲的最后階段,上行空間有限。
從更長的時間維度來看,資產荒實質上是流動性相對泛濫與實體經濟回報率偏低的綜合結果。實體經濟對資金缺乏吸引力,大量低風險偏好的資金脫離實體經濟空轉,在不同資產間的輪動中進行套利,這樣的現象顯然并不健康,也絕非管理層所樂見。
近期,有關方面強調,要改善金融服務,疏通金融進入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企業、小微企業的管道。與此同時,各金融監管部門對于限制金融機構杠桿水平、引導金融機構為實體經濟服務的各種措施也在陸續出臺。無論是對各類資管計劃加強監管,還是對金融機構參與PPP項目的扶持鼓勵,政策的方向是統一的、連貫的。這些信號無疑值得市場參與各方高度重視。
有資深市場人士指出,當前藍籌股行情仍在投資鐘擺的大方向上,音樂何時結束,取決于市場情緒的微妙變化。但中長期看,資金最終還是要回到代表先進生產力發展方向的產業、行業中去,才符合價值規律,也符合中國經濟發展的需要。(記者 浦泓毅 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