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業,股市生態更“干凈”
去年股市給人最強烈的感覺就是變“干凈”了。北京股民劉一德感慨:“比如,往年一到年底,市場就炒‘高送轉’概念,上市公司也迎合市場,各種大比例送股制造炒作題材。可今年,‘高送轉’這個詞都沒人提,玩‘賬面游戲’的炒作不吃香了。以前垃圾股的保殼,年底也會炒一波,現在也基本看不到了。”
慧球科技“1001項議案”違法系列案,九好集團與鞍重股份“忽悠式重組”案,雅百特財務造假案……2017年,股市不時出現這類影響大、關注度高的事件,監管之手針對種種亂象重拳出擊,果斷亮劍,及時回應了投資者的關切。
良好的市場生態是資本市場有效發揮功能、服務實體經濟的前提。一年來,資本市場發生了深刻變化,新股發行常態化,新規密集出臺。稽查執法不斷強化,市場亂象有效整治,資本市場的生態環境明顯凈化。
2018年,劉一德最關心的是限售股減持問題。“前些年,有些公司上市后想辦法把股價做上去,然后大股東‘清倉式’減持,空倉走人,吃相太難看。去年出了關于減持的新規定,情況好多了。”劉一德說,但2018年限售股解禁的還是挺多,有些股票解禁期滿,股價就跳水,說明大家對這個問題還是很敏感。怎么減少限售股對市場的沖擊?需要關注。
防風險、嚴監管,股民舉雙手贊成,但對股民來說,最希望的還是能有更好的投資回報。2017年股市比較穩定,主要是指標股表現好,不過大部分股票都是跌的。“股民的投資理念需要及時更新,過去炒概念、追風頭的辦法確實不太靈了。但監管層也要在加強給投資者的回報上多努力,讓我們更有獲得感。”劉一德說。
記者展望:
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負責人田利輝表示,2017年,我國強金融監管逐漸規范化、成熟化、制度化,功能監管和行為監管并舉,守住了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這一年,金融監管協調、補齊監管短板方面有明顯進展,強監管已常態化。展望新年,市場不會因為政策改變而再出現“處置風險的風險”,反而會因強監管而更加風清氣正,發展更穩健。
不過,他認為,金融機構目前過多過散,同質化競爭嚴重,企業和居民的杠桿較高,部分金融中介約束不強、金融科技創新所積聚的風險等,是2018年金融防風險要關注的環節。
田利輝認為,促進股市更進一步發展,實現長治久安的根本在于公開、公正和公平的市場環境,在于培養能有效配置資本資源的市場投資主體,在于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投資標的。這需要切實推進法治建設,健全資本市場規則,逐步實現適度監管,更為平衡和充分地發展資本市場。(記者 許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