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聯網,“羊毛黨”可謂無處不在。
所謂“羊毛黨”,目前在網上經常被引用的一種解釋是,“羊毛黨”是指那些專門選擇互聯網公司的營銷活動,以低成本甚至零成本換取高額獎勵的人。
據媒體報道,去年年末支付寶推出賺錢紅包活動,初衷是普及移動支付,吸引更多新用戶,同時也毫無懸念地引來大批“羊毛黨”。“羊毛黨”的“收成”也的確不錯:根據網上流傳的截圖,有的支付寶用戶在短時間內獲取了137.8萬元紅包,有的獲取了52.5萬元紅包。另據報道,支付寶發現并處理的濫用短信賬戶有800個。支付寶將繼續采用技術手段來預防和處理這類行為。
“羊毛黨”的出現,何以讓一些網絡平臺如臨大敵?
安徽省合肥市公安局高新分局近日公布一起案件:2017年4月,合肥P2P投資平臺吉匯金融“失聯”,導致各地投資人5000多萬元投資無法收回。經警方調查,互聯網投資平臺聯手“羊毛黨”頭目一同構建的騙局被揭開,相關涉案人員陸續被抓獲歸案。
究竟是什么人在“薅羊毛”?“薅羊毛”緣何會牽涉騙局?《法制日報》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在“大羊毛”活動中被騙
北京市海淀區一所職業學校的學生王鵬(化名)曾經在一個“羊毛黨”聚集的QQ群里混跡了差不多兩年多的時間。
一開始,王鵬只是想賺點零花錢,于是在同學的帶領下進了一個QQ群。
“剛進去的時候,群里就有兩百多人。等到我退出的時候,群里已經有四百多人了。”王鵬說。
這個QQ群最初名為“羊毛之家”,后來改成與“羊毛黨”不相關的名字以躲避網絡平臺的篩查。
記者在王鵬的指引下加入這個QQ群后發現,群里每天發布最多的消息就是各種“項目”。“小羊毛”指小項目,零成本,但收益為幾毛到10元不等;“大羊毛”指大項目,多數時候需要花10元或20元的成本,收益為100元以內。多數“薅羊毛”活動屬于小項目,收益也多為幾毛錢,以紅包的形式發放,但是重復性極高。
“后來,越來越多的人在群里發布‘大羊毛’的假消息,事實上是想騙取你交的那幾十元成本。”王鵬說。
即使“身經百戰”如王鵬,也在一次“大羊毛”活動中被騙去了160元“成本”費用。
“160元雖不算很多,但也差不多是我攢了兩個月的錢。”一怒之下,王鵬退出這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