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面對更加嚴峻復雜的外部環境,福建工業向“新”而動、逐“智”前行,展現出令人矚目的韌性與定力。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是反映工業經濟運行態勢的主要指標,從一季度的8.4%,提升至上半年的8.7%,增長曲線亮眼。
總量增長的同時,行業也呈現全面開花的繁榮景象。全省38個行業大類中,有33個行業增加值同比增長。全省列入統計的444種工業產品中,有254種產品產量實現增長。
變化的數據里,生長的力量在積蓄。福建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傳統產業加快改造升級,新興產業占比持續提升,未來產業不斷蓄勢成長,新型工業化邁出堅實步伐。
求“變”破局
觀察福建工業上半年的形與勢,有一組數據值得關注:上半年,全省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5.2%。
青拓是一個生動注腳。7月9日,一個全球首創的工藝宣告工業化應用取得成功。在福建青拓特鋼基地,首張采用“三熱一體”工藝的全流程不銹鋼中厚板正式下線。該項目核心創新在于整合“熱軋—熱裝—熱退”三聯一體化生產工藝,并集成先進的在線精整與表面處理技術。“全面達產后,預計可實現年產值超120億元。”福建青拓特鋼有限公司總經理沈亮說。
另有一組數據,詮釋了發展“增量”的背后是創新“變量”:上半年,全省技改投資增長20.6%,增幅比全省投資高15.8個百分點。
推動產業結構脫胎換骨,福建瞄準“智改數轉”。
柒牌智慧工廠保持滿負荷生產狀態,每天生產約1萬套服裝。“排產、剪裁、吊掛、物流等系列環節實現智能化,企業生產效率提升近20%。”柒牌集團黨委書記周利說。
而新的經緯編技術,讓信泰(福建)科技的新產品附加值提升30%以上,已有客戶預訂了20萬雙鞋面。“今年上半年營收同比增長超20%。”信泰科技總裁辦副主任許劍飛說。
……
穩,在于穩企業。上半年,福建出臺一季度工業穩增長、供需對接、市場開拓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指導各地工信部門助力企業開拓市場,舉辦拓市場活動47場,簽約意向金額267億元;拓展省工業企業供需對接平臺功能,實現規上工業企業全覆蓋,今年以來通過平臺舉辦對接活動80場,對接意向金額253億元。
穩,還在于穩質量。上半年,福建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加強與科技、教育、人才等部門聯動,協同推進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全覆蓋兩提升”;加力企業技術中心培育認定,新認定省企業技術中心30家;征集企業技術需求270多項,組織開展技術攻關;加快中試平臺體系建設,2個平臺入選工信部重點培育中試平臺。
在穩中積聚信心和力量。福建依托產業基礎和區位優勢,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生物與新醫藥、節能環保、海洋高新七大重點領域,加快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培育形成新質生產力。上半年,做細做實優質企業培育、重點項目建設等工作,組織實施2025年工業戰新重點項目256項,總投資2737億元。
向“新”求進
4月,第八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福建省數字經濟重點項目集中簽約,簽約的項目涉及算力、機器人、衛星應用、低空經濟、量子科技等領域。
5月,廈門科學城Ⅰ號孵化器相關企業的高性能柔性合金電極以及納米拓撲雙向碳布技術等核心技術正式亮相,將極大助力AEM電解槽規模化推進,為綠氫裝備同時滿足高性能、高穩定和低成本需求的“不可能三角”提供解決方案。
6月,福建首次設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科技專項,出臺《福建省氫能產業創新發展中長期規劃(2025—2035年)》……正競逐新賽道,領跑“新”未來。
上半年,全省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6.8%,增幅比規模以上工業高8.1個百分點,印證了福建向“新”的力量正拔節生長。
寧德時代全球燈塔工廠里的每臺設備,都裝了“CT掃描儀”。在AI調度系統指揮下,工廠換模時間從4小時壓縮至20分鐘,創下全球動力電池行業新紀錄。
對于安溪縣茶農陳水生而言,手機里的“福茶網”App是他的貼心管家。“AI通過衛星遙感和物聯網數據,告訴我哪塊地缺氮肥,連灌溉水量都算得精準。”
在廈門市交通指揮中心的“城市交通智腦”系統里,實時跳動著1026個路口的交通流量數據。“過去人工調燈需要15分鐘,現在AI每秒鐘都在作決策。”廈門市交警支隊智能交通科科長趙剛說。
“人工智能是今年的工作重點,我們調整充實人工智能產業專班,制定人工智能產業高質量發展工作方案,加快省級人工智能產業園建設。今年,發布新一批省級人工智能典型應用場景18個。至今已梳理人工智能應用場景116個,征集人工智能模型算法近200款。”省工信廳相關負責人說。
含“新”量較高,還體現在專精特新企業的數量上。今年,新認定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701家。全省現有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4198家、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71家。
“進”的動能不斷釋放,源于“組合拳”的調控之效。上半年,福建健全支持專精特新企業發展政策和梯度培育體系,提高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獎勵標準,建立服務企業“四通四到”機制,專精特新企業培育成效明顯。據悉,第二期專精特新專項資金貸款惠及專精特新企業800多家。今年以來,省市縣中小企業公共服務機構開展政策宣貫、創業創新等服務活動超600場,服務企業3.8萬多家次。
逐“綠”聚勢
7月25日,全國首艘純電動推進海上旅游客船“嶼見77”在廈門和平碼頭正式首航。這艘“福安造”客船,再次刷新福安船舶修造產業的紀錄。“這是全國首艘獲得中國船級社認證的純電低噪聲、零排放海上客船。”福建福寧船舶重工總經理胡裕國說。
屢屢誕出“明星船”的福安,是福建省四大船舶修造基地之一。在這里,船舶修造產業已形成完整產業鏈,匯聚26家船舶修造企業、19座船塢、65座船臺、36座舾裝碼頭,年造船能力高達150萬噸。
綠色船舶“福建造”漸成趨勢。福建在全國率先從全鏈條維度為電動船舶產業提供系統性政策支撐,當前已落地電動船舶示范項目10型95艘,電動船舶核心技術產品全國領先,已在國內外超千艘電動船舶上使用,國內市場占有率超過40%,實現“江、河、湖、海”全場景示范應用。
一艘船舶的突破故事,正是福建圍繞優勢領域,高水平培育壯大產業創新集群的鮮活例證。
上半年,福建立足縣域產業基礎,深耕載體聚鏈群,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攀升的數字,映射出福建工業動力之穩:我省現有2個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16個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60個省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一季度,新能源、現代紡織鞋服、高端裝備、綠色石化、綠色食品等集群營收超千億元。
這一成績背后,是更深的謀篇布局。
機制更活。上半年,福建聚焦“四鏈”融合,制定金融專項方案,組建竹產業、氟新材料、新型顯示、紡織鞋服等產業鏈特聘專家團,推動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賦能縣域經濟發展。
對接更準。縣區“開單”,省級“接單”。聚焦83個縣域164條重點產業鏈延鏈補鏈強鏈和融資需求,今年全省各地已開展“四鏈”融合對接活動超百場,參與企業1.4萬家,共對接供需項目400多個。
載體更實。產業鏈的背后是產業園。今年以來,福建拓展工業發展新空間,推進新一輪園區標準化建設,啟動63個省級指導工業園區標準化建設評價工作。63個省級園區產業類載體新開工建設面積超720萬平方米,建成面積超530萬平方米,投用率達90%,新入駐企業超540家。
百舸爭流,奮楫者先。上半年我省工業經濟念好“穩”字訣,為今年福建工業打好“全場”奠定了堅實基礎、提供了有力支撐。(記者 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