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龍巖老城區的商貿聚集地,人們聯想到的自然是中山街。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無論是添置生活用品還是品嘗當地小吃,中山路都是市民的首選。然而近年來,隨著中心城區的擴大和眾多大型商場百貨的興起,中山街慢慢陷入發展迷局。謎題何解?記者從中城街道企管站獲悉,目前已開始著手打造電商中山路模式,中山街破局之路邁出第一步。
中山街昔日輝煌已不再
11月16日,記者走進中山街,發現過去人頭攢動的中山街如今變得冷清,客人稀少、旺鋪轉讓等已取代了昔日繁華景象,成為了如今的常態。
如今的中山街略顯冷清
在一家小有名氣的某品牌店外,店家已打出“更換品牌,最后5天”的口號來吸引顧客。但是,該店內依舊冷清,無聊的店員則聚在角落里聊天消磨時間。當得知記者的來意之后,店員們紛紛向記者吐槽:“很多人都是到店里看中哪件就試試,然后就回家上網買了。衣服不怎么賣得出去,店租也沒有降,所以越來越不好做了。”
不僅這家店生意難做,記者在走訪中還了解到,一些售賣大眾服裝品牌的店鋪,如今客流量也明顯減少。這些店鋪為了吸引顧客,如今紛紛做起了打折促銷的活動。
生意難做的同時,店鋪轉讓似乎也成了一種傳染病,在中山街蔓延。沿中山東路走一遭,記者看到已有六七家店鋪在轉讓招租。對欲轉讓商鋪的商家而言,最急切的事情就是希望盡快脫手。但記者從多位商家口中獲悉,商鋪不像以前那么好轉讓了。“都是問的人比較多,真正想轉讓過去的很少。”一位店主說。
傳統商圈陷入發展迷局
據了解,中山路地處龍巖中心城市最繁華地段,全長785米,占地面積9.8萬平方米。中山路商業街以服裝、衣帽、餐飲行業為主,曾被評選為 “福建省特色商業街”、“福建省誠信一條街”。
昔日繁華的商圈緣何深陷發展迷局?中城街道辦企管站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近年來,隨著中心城市的不斷擴大以及信息技術手段的迅猛發展,城市綜合體的不斷增加、居民生活消費方式的變化等導致中山路的商業中心地位出現了一定程度下降。
“沿街商鋪業主一直以來都是沿用傳統的銷售模式。”工作人員介紹,雖然近幾年來傳統商戶對新興商業模式的體會越來越深,卻總感覺無從下手。眼下在我區新街區快速“跑馬圈地”的城市綜合體,都在對傳統的商業布局、市民的消費習慣發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還由于停車便、消費品位高更是觸動了現今年輕人的消費欲望,從而聚集了大量品牌和人氣。“而交通不便、停車困難的中山街商圈則逐漸偏離了市民的視野。”電商對中山街的沖擊也是史無前例的。此外,作為百年老街的中山路,是龍巖人民的記憶,是時代變遷的印記。但隨著商業改造的步伐加快,片面追求商圈的商業化,而忽略了屬于巖城人民特殊的文化記憶和本地特色產品的打造,從而減弱了對外地游客的吸引力。
轉型藥方能否重現繁榮
中山街發展瓶頸如何破局?經相關專家論證考查,開出轉型升級的藥方,以圖重現中山街往日的輝煌。
中城街道辦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可以深度挖掘中山街歷史建筑、“老字號”等背后的文化故事,打造巷道的歷史韻味,使其真正散發著老龍巖味道,為商圈營造傳統的氛圍。同時,科學合理規劃設計特色街區,對整條中山路進行功能性布局,使其滿足各類消費群體的需求。再者,利用互聯網技術,改善停車環境,為商圈突破發展瓶頸。
在大數據時代和智慧經濟的背景下,如何使傳統商圈融入電子商務和新媒體。工作人員說,打造電商中山路模式,為商圈插上“O2O”的翅膀。讓消費者在實體購物環境中也能夠享受到電商、APP帶來的便利,獲得更好的消費體驗。另外,創建新媒體中山路營銷方式。拍攝以中山路為主題的線上系列微電影。配套演員海選、開機儀式、首映式、有獎互動問答等內容加以推廣。策劃以該行業、該區域為主題的電視真人秀節目,引起消費者的關注。定期與商家合作,在重大節假日策劃購物節、文藝演出、尋寶大賽、職業競技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吸引線下人流。(記者 石芳 實習生 林鈺 文/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福安給葡萄上保險2025-06-17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