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政和富峰林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劉義富帶著一批人走進流轉承包的竹林。一番忙碌后,一張噴灌管網初具雛形。

二〇二五摩登上海設計周期間,外地設計師在展位了解政和竹產品。 (政和竹產業發展中心 供圖)
“現在竹筍正發育,如果旱久了,收成肯定不好。”劉義富共流轉承包了一千多畝竹林,每片竹林的需求他都了如指掌,“有了噴灌設備,連上蓄水池,隨時都能遙控澆水,不用再‘靠天喝水’了。”
政和縣有46萬畝竹林地。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分山到戶,“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竹農們管養竹林更加用心。但要讓滿山翠竹真正成為致富興農的“搖錢樹”,傳統粗放的經營和生產模式成了“攔路虎”。
《南平市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實施方案》提出,要深化竹木三產融合發展機制,在綠色產業轉型升級上爭先。近年來,政和持續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立足竹產業資源稟賦,加大竹產業政策扶持力度與資金投入,做精做細全竹產業,打通一二三產業鏈,闖出了一條“把小竹子做成大產業”的綠色高質量發展新路。日前,記者來到政和,循著這條路感受“一根竹”在不同產業的新姿態。
科學管護,沉睡竹林變“金庫”
“距離產生美”,竹與竹之間也需要保持適當距離,才能產出好竹好筍。劉義富還記得,剛接手鐵山鎮這片竹林時,由于疏于管理,山上新老毛竹雜亂生長,將視野擋得結結實實。“看似竹子不少,實際互相搶養分,產量一年比一年少。”
劉義富從降低密度入手,又用上有機肥改善土質,同時在山間開挖機耕道,爭取農機購置補貼,將“爬山虎”履帶運輸車開進竹林,讓筍竹下山更加便捷。經過近四年的科學管理與建設,這片三百多畝毛竹林的畝均效益已提升至3000元。
改造竹山所需資金不少,讓他敢于持續投入的,是竹產業年年向好的發展態勢,更離不開政和對竹林可持續經營的實在支持。
推廣竹林豐產培育標準化技術,建設豐產高效集成示范片,升級改造竹山機耕道和噴灌設施……近年來,政和縣加快豐產竹林建設,探索“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等模式,促進竹山流轉,提升竹林經營規模化集約化水平。截至2024年,全縣累計建設豐產毛竹林28萬畝,筍、竹材產量提升7%。
“有了政府支持,合作社將另外流轉承包的七百多畝毛竹材用林也跟著升級,現在每年每畝能產1.2噸竹材。”劉義富拍了拍結實的竹竿,笑著說,“政和竹加工企業這么多,竹子質量好,供不應求!”
受益于“閑置竹山變寶庫”,林改以來,“持證上山”的竹農們錢包鼓了,政和全縣林農戶均涉竹收入達2.1萬元。
“把家里確權的竹林流轉給合作社,每年每畝能拿100元租金。”東山村村民劉義平說,加入合作社后,除了平常巡護竹山拿工資,收成時上山挖筍砍竹,他每天還能再多三四百元收入。
2024年,劉義平流轉給合作社的竹林收獲頗豐,“除了工錢,合作社還發了七八千元的分紅。”就近就業拿工資、流轉竹林收租金、入股合作社有分紅,一片竹林帶來三份收益,讓他心里美滋滋的。
智享創新,紙上藍圖成實體
勾勒輪廓、雕刻細節、打磨拋光……走進中國竹具工藝城的竹產業智創服務平臺,產品研發打樣中心的五軸數控機床正對竹原料進行切削。數小時后,原本平平無奇的竹木塊脫胎換骨,成為一柄精致的竹如意擺件。
“這臺設備能夠從五個方向加工立體竹制品,便于驗證設計可行性、測試產品性能。”工程師曹金華告訴記者,該中心采用“小單快反”機制,能快速調整設計,幫助企業壓縮研發周期、降低成本,響應市場需求,最快兩天即可完成打樣。
“如果向專業工廠下單,起做量一般是500個,打樣成本不小。”曹金華說,自建打樣車間需投入大筆經費購置設備、聘請技術人員,令許多中小微企業望而卻步;個人設計師和高校學生也常面臨設計作品難落地的問題。
政和是全國最大的高端竹家具生產基地之一,產業鏈的生命力離不開源源不斷的產品創新。為破解竹企與非竹企“想做卻做不了”的難題,充分發揮中國竹具工藝城的集聚效應,政和建設竹產品研發設計打樣中心,引進省竹木產業工業設計研究院運營,通過“政府搭臺+多維聯動+共創共享”,實現“創意設計樣品量產”的全鏈條轉化,為竹加工產業創新提供“加速度”。
作為中央美術學院、福建農林大學等高校的實踐基地,竹產業智創服務平臺已接待多批師生實操學習,幫助一批匠心獨運的創意在這里成形。政和縣竹產業發展中心主任張富強指著中央美術學院學生的畢業設計作品“云棲竹榻”說:“希望通過這一平臺的建設,吸引更多設計類學子赴政實踐,與企業實現智力資源對接,推動產學研用融合。”
近日舉行的2025摩登上海設計周期間,竹產業智創服務平臺展現的技術實力令許多外地客商、設計師充滿興趣。“創新源自概念與工藝的巧妙結合。”上海惟拾設計聯合創始人方舟說,“我們將與智創服務平臺合作,充分利用雙方優勢,開發新產品。”
張富強介紹,目前中心已與泉州的中國茶具城、義烏的國際商貿城形成鏈接,提供竹制品設計、制作、打樣等一站式服務。“我們將逐步擴大服務范圍至全省、全國,讓更多創新產品從政和走向市場。”
竹產業智創服務平臺還蘊含著竹的更多可能性。2023年,政和縣推動福建省竹產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處落地政和;今年6月,政和與南平碳計量中心、福建空天碳科技集團等單位聯合編制的全國首個《竹制品碳足跡計量評價方法》發布,推動碳排放從理論向產業實踐轉變。“目前,平臺既設置了全球竹相關標準及竹制工藝流程的展示區,還是政和竹制品碳足跡監測管理平臺的承載點。”張富強表示,平臺將承擔起提供行業技術導航、助力竹企低碳轉型的角色,推動竹產業高質量發展。
多元應用,跨界融合造新景
9月,產自政和的6幢戶外竹鋼民宿,在新疆阿勒泰扎下了根。
“這款民宿能夠安裝在陡坡、森林、水庫等復雜地形,具有保溫、抗寒、隔熱、隔音等優點,使用壽命可達40年。”福建省碧誠工貿有限公司董事長劉芳平說,由于安裝便捷、綠色環保、堅固耐用,一經推出,它便成了云貴川等地景區的“新寵”。
碧誠工貿的產品原以竹家具、竹餐具為主,不僅在全國各省市銷售,更遠銷12個歐美國家。
在全球“雙碳”目標的驅動下,“以竹代塑”“以竹代木”全方位深入人們的生活。以此為契機,2023年,劉芳平開始探索建筑竹材,最終創新開發了竹鋼復合結構建筑方案,并用于民宿建設。
步入竹鋼民宿,床鋪、茶桌、燈具等竹制家具一應俱全,天花板、地板、外墻等同樣使用竹材。“這款民宿使用的竹材共有七層,最外層是瀝青瓦,能抗8級臺風、6級地震。”劉芳平介紹,除承接省外訂單外,他正與省內多個景區洽談合作,拓展本地展銷渠道,“隨著竹建材的認可度上升,相信會有越來越多人愿意體驗竹鋼民宿。”
碧誠工貿的這一創新,正是政和打造“竹+”空間,推動竹與茶、旅、文化等多產業融合的縮影。
近年來,政和立足資源稟賦,出臺《政和縣建設“以竹代塑”示范縣實施方案(試行)》《政和縣竹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以三產融合拓展應用前景,推廣全竹空間應用場景。目前,全縣已生產銷售全竹茶空間1.2萬套,串聯祥福竹工藝博物館、天村稠嶺竹海等景點的尋茶訪竹體驗游深受游客好評。2024年,全縣帶動竹林旅游接待游客9.4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2億元。
一根翠竹,撬動千萬產業。2024年,政和全縣竹業產值實現73.38億元,同比增長8.51%。政和縣林業局黨組書記、局長陸雄斌表示,未來,政和將持續做精做細竹產業,加快建設竹具設計、制造、集散“三中心”,全力打造高附加值全竹產業鏈,推動產城人融合發展。
(記者 程若蘭 通訊員 阮倩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