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為地方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
2025年,涵江區積極響應國家戰略,以創新驅動、數智賦能為引領,全力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著力實現“技術突破、產業躍升、動能重塑”三大目標,走出了一條以新質生產力賦能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涵江區委書記鄭群星表示,要進一步圍繞中心任務、牢記初心使命,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統籌推進區域協調發展與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持續培育新質生產力,加快構建涵江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產業新格局。
智造煥新 產業升級
莆田作為“中國鞋都”,鞋服產業年產值超千億元。在涵江這一核心產業集聚區,一場以人工智能為引擎的“智造”升級正加速推進。
在福建云企智造科技有限公司的實驗室內,工程師輕點屏幕,“浪潮視覺引導噴涂智能體”隨即啟動,AI機械臂精準識別鞋樣輪廓并快速完成鞋底刷膠。
刷膠作為制鞋關鍵環節,因鞋款多樣、材料復雜、工序煩瑣,長期難以實現機器代工。云企智造公司作為電子信息領域的“新兵”勇于向難而行,攜手浪潮集團,打造出行業首創的視覺引導噴涂智能體,實現“云+AI+機器人”深度融合。
“浪潮帶來AI算法和工業機器人技術,我們懂制鞋工藝,互補之下,研發速度大幅提升。”創始人陳智偉介紹,系統通過3D視覺識別鞋樣,AI規劃路徑,機械臂依托傳感器控壓刷膠,并通過工業互聯網平臺實現全生命周期管理與工藝自優化。
“智能體落地后,成效立竿見影。”產品經理王斐鴻提供的數據顯示:單只鞋刷膠時間從8秒縮短至4秒內,效率提升30%,日均產能突破3000雙;耗材節省25%,揮發性有機物減排45%,良品率超99%。
10月24日,云企智造與怡豐鞋業、紅果果鞋業等5家鞋企達成項目合作,標志著該項技術在具體生產場景中實現規模化應用。
以創新智造為突破點,涵江區加快“一區引領、五園并進、鏈式發展、千億集群”建設,“創新+轉型”雙輪驅動與“傳統+新興”齊頭并進,12條重點產業鏈新質生產力加速涌現——
百威雪津高端生產基地依托5G、人工智能等技術,構建覆蓋全流程的智能管理系統,助力莆田獲評“中國啤酒制造之城”;奇瑞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產線應用真空濺射與垂直電鍍技術,填補了輕量化復合材料模具空白;全冠機械自主研發的“BottleViewer智能生產系統”實現產能提升30%、能耗下降10%,已服務60多家企業;華興玻璃建成全國領先的碎玻璃干洗生產線,產能實現翻倍……這些項目共同勾勒出涵江以科技創新培育新動能、以智能制造構筑新優勢的高質量發展路徑。
賽道突圍 集群并進
“涵江可以造飛機啦!”這一令人振奮的期待,正隨著福建華東航空智造基地項目的穩步推進,逐漸成為現實。
去年12月,總投資65億元的福建華東航空智造基地項目正式簽約落地涵江。該項目由廣州中德輕型飛機股份有限公司投資建設,分三期實施:一期建設年產50架C42特種任務飛機自動化生產線及配套培訓基地;二期聯合宗申航發打造全國首個適航認證的航空發動機生產基地;三期規劃建設集低空經濟與特色文旅于一體的航空小鎮。目前,C42E特種任務飛機已進入部件裝配階段,未來將在航空護林、漁業飛行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在低空經濟蓄勢起飛的同時,另一綠色低碳產業也按下“啟動鍵”:今年3月開工的循環綠色低碳產業園,采用全球領先的再生技術,構建“廢舊紡織品—再生纖維—再生面料”完整產業鏈。項目建成后,將形成年產25萬噸綠色新材料和10萬噸高端面料的生產能力,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零碳生產基地。
今年以來,涵江區積極把握產業變革新機遇,大力培育新興產業,在低空經濟、綠色循環、新能源汽車、數字科技等多個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形成了多極驅動、協同發展的現代產業新格局。
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扎根涵江的云度公司正成為區域產業“出海”的亮麗名片。其產品嚴格遵循中歐雙五星安全標準,已成功出口至全球20多個國家和地區。隨著海外訂單持續增長和海外基地加快建設,云度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不斷增強。
與此同時,光電產業也在涵江綻放異彩。福建元亨光電依托母公司頂尖技術,開發的LED產品不僅閃耀于紐約時代廣場等國際地標,更憑借RGBW四色混光等創新技術批量出口歐美市場,以出色的穩定性贏得了國際市場的廣泛信賴。
在產業數字化方面,涵江區深耕“數字+”戰略,加快建設省級數字經濟核心產業集聚區。全區22家數字經濟規上企業實現產值124.35億元,稅收貢獻位居全市首位。作為國家級新能源產業示范區,涵江還大力發展“陽光經濟”,積極探索“光伏+”多元化應用場景,全力打造光伏產業新城。
從天空到地面,從制造到智造,涵江區正以科技創新為引擎,以新興產業為支柱,構建起富有韌性與活力的現代產業體系。
園區聚勢,動能澎湃
3月入選國家碳達峰試點,4月入圍工信部萬兆光網試點。今年內,莆田高新區相繼上榜兩項國家級試點名單,凸顯出園區在全省綠色轉型與數字基建上的領先地位。
位于涵江三江口鎮的百威雪津是亞太最大單體啤酒生產基地,年產能達200萬噸。不僅其自身實現噸耗水1.83噸的行業領先水平,更通過強大“鏈”式效應,帶動上下游企業自發集聚,形成了涵蓋包裝、原料、能源的啤酒全產業鏈。
在此基礎上,園區綠色成果豐碩:36家企業實現屋頂光伏全覆蓋,鍛造國家級綠色工廠2家、國家級綠色供應鏈1家、國家級能效領跑者1家、國家級水效領跑者1家,固廢處置率、污水接管率100%,空氣優良率98.3%,是當之無愧的“國家綠色工業園區”。
在夯實綠色基底的同時,園區以萬兆光網和全覆蓋的5G網絡為新底座,推動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傳統制造業在“智改數轉”中煥發新生:老牌鞋企鑫祥通過部署5G網絡與智鞋云平臺,將訂單處理時間從數十分鐘壓縮至1分鐘;方家鋪子利用物聯網智慧監管倉儲,中創汽車借力“機器代人”實現30萬套高精度門板產能,榮興機械則通過“5G+AI智能駕駛艙”驅動訂單增長10%……
園區平臺的集聚效應同樣令人矚目。德濠智造谷、聯東U谷、莆田·模具產業園這“三駕馬車”各展所長:德濠以“涵江速度”和3.5層立體廠房實現土地高效利用與“人產城”融合;聯東U谷依托全國網絡為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等企業提供全周期服務,成為“騰籠換鳥”典范;模具產業園則首創“社區+生態”模式,打造“五分鐘生活圈”,并透過“基金+產業園”等模式吸引20余家企業,形成百億級高新技術產業集群。
當前,通過“聚焦新產業、培育新主體、打造新平臺”的“三新”戰略,莆田高新區已匯聚逾百家高新技術企業,躋身全國“專精特新”百強高新區。從綠色制造到數字賦能,從單一企業到集群生態,園區正以其堅實的步伐,展現“園區興、動能足”的澎湃活力,在高質量發展征程上跑出了“加速度”、展現了“硬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