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計投入殘疾人事業資金3.2億余元,基本康復服務率、輔具適配率、義務教育階段入學率均超99%……數字無聲,卻勾勒出“十四五”時期一條上升曲線:三明殘疾人事業從兜底線的救助邁向高質量的全面發展。
“十四五”以來,三明始終將殘疾人事業融入全市發展大局,以保障殘疾人基本民生、改善殘疾人生活品質為主線,做亮點、出典型、創品牌,有序推進殘疾人康復、教育、就業、無障礙環境建設、權益保障等工作,用源源不斷的愛心點亮萬千殘疾人家庭的微光,也用包容無礙的環境助力更多殘疾人在實現美好生活的道路上穩步前行。
保障賦能
織密全鏈條幸福網格
幸福的底色,需要用堅實的保障來描繪。
2022年1月,《三明市進一步關心關愛殘疾人若干措施》制定印發,政策從頂層設計著手,著力于打通堵點、連接斷點,系統集成了生活保障、康復服務、就業扶持等多維度內容,將關愛理念轉化為一項項更具體、更精準的舉措,這些可感、可及、可兌現的“幸福條款”,乘著山風落到街頭巷尾,讓更多殘疾人的生活有了兜底。
政策的溫度,順著山間的路、連著民生的線,融入殘疾人的日常,具象為一張張真切的笑臉。
“叮——”一聲到賬提示音,點亮了大田縣建設鎮村民陳金玉的新一天。“每月234元的護理補貼生活補貼到賬了。”她的嘴角揚起,眼里是踏實的笑意,“這筆錢,是我學做電商的底氣。”
作為“一戶多殘”家庭的主心骨,這位因小兒麻痹癥行動不便的婦女,曾靠著零散的手工活勉強貼補家用,如今有了政策補貼托底,她跟著殘聯組織的培訓班學會了運營技巧,不僅開起了網店,還慢慢接到了穩定訂單,原本緊巴巴的日子,正一步步朝著有奔頭的方向走。
在三明,一張看不見卻感知得到的關愛之網,正在不斷延展。
通過創新構建“動態監測+精準幫扶”機制,三明將符合條件的殘疾人和殘疾人家庭納入特困人員供養、最低生活保障等社會救助范圍,逐步實現城鄉困難殘疾人群體全覆蓋。截至今年6月,全市享受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人數34391人、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人數40042人,發放準確率、及時率、覆蓋率均達100%。“十四五”期間,累計發放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2.6億元、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3.11億元,持續實施“一戶多殘”殘疾人家庭生活困難補助制度,累計發放補助資金1524.84萬元。
政策的關懷,不僅體現在日常生計的幫扶上,更延伸到社會保障的“關鍵小事”里。三明把殘疾人代繳、資助、補貼打成一套“組合拳”:城鄉居民基本養老、醫療保險的參保關口前移,政府部門應代盡代,代繳標準逐年提高,讓殘疾人不用先掏腰包就能跨進社保大門;對安置殘疾人就業的單位、個體商戶和符合條件的自主創業、靈活就業人員,疊加一份社保補貼,用政策杠桿把“要我保”變成“我要保”。
2021年以來,全市累計為3.41萬名殘疾人代繳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費1990.78萬元,共有超12萬人次重度殘疾人獲得資助參保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累計資助金額3912.66萬元,補助13704人次殘疾人社保補貼2443.49萬元。同時,為超37萬人次殘疾人購買殘疾人人身意外傷害保險,投入保費961.65萬元,覆蓋率實現100%。
一系列暖心舉措,將服務保障精準送到每一個需要幫助的角落,讓殘疾人“生活有依靠、看病有保障”的愿景成為現實。
服務提質
打造特色化助殘機制
服務的溫度,體現在每一個用心的細節里。
在助殘服務中,三明把“細心”二字刻進了每一個環節:為殘疾兒童做康復訓練時,康復師會準備卡通貼紙當獎勵,讓枯燥的訓練多了份童趣;上門做輔具適配時,工作人員主動幫行動不便的殘疾人試戴輔具,反復調試至舒適為止;開展殘疾人政策宣傳時,針對不同殘疾群體準備材料,給聽障人士送去圖文手冊,為視障人士錄制政策解讀音頻……
這些多問一句、多做一步的幫扶服務,像一縷縷微光,照亮了殘疾人的生活,匯聚成具有三明特色的助殘服務機制。
今年8月,三明市脊髓損傷者生活重建訓練營在市殘疾人綜合服務中心再次開營,來自全市各地的12名脊髓損傷者經過15天的系統性課程教學,不僅掌握了穿衣、洗漱、出行等生活技能,更在心理輔導和同儕教練的激勵下走出陰霾。
自2022年開辦以來,這樣的訓練營已連續舉辦了10期,先后為147名脊髓損傷者提供康復訓練服務,幫助他們找回生活的底氣。“訓練營讓我明白,我們不是只能被動接受照顧,而是可以主動重建生活,即使坐在輪椅上,也能有尊嚴、有質量地跨出家門。”肖世輝是訓練營的首期學員,如今也是訓練營的同儕教練。
從學員到教練,從迷茫無助到發光發熱,肖世輝的蛻變,得益于三明扎實推進的殘疾人自助互助康復服務。在這一模式中,殘聯、醫院、社會組織三方聯動,生活重建、職業重建、心理重建層層遞進,同儕教練、崗位實訓、就業資源環環相扣,形成“康復+就業+N”機制,讓康復不再是單向的服務輸送,更是彼此支撐的力量傳遞。2023年,三明市希望之家助殘服務中心被評為“全國陽光助殘志愿服務基地”。
以創新為筆、需求為墨,三明助殘服務的畫卷上還有更多獨具特色的風景——
率先在全省開展盲人保健按摩規范化創建活動,建成“亞太區盲按示范店”2家、省級盲按示范店8家、市級盲按示范店16家,成為全國盲人保健按摩規范化試點城市;
探索建立殘疾人精準康復服務與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相融合工作機制,全市殘疾人家庭醫生簽約服務5.4萬人,沙縣區被確定為殘疾人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國家級重點聯系點;
推進“互聯網+輔具”服務,在全市設立62個康復輔具共享服務點,其中省級示范服務點9個、自助式掃碼租借點27個,已提供就近就便的輔具借用、體驗訓練、科普展示等服務4.6萬余人次;
……
看得見、摸得著的改變,印證了三明特色扶殘助殘機制的生命力。
聚力發展
激活全方位事業動能
積蓄的力量,能讓夢想的種子在社會土壤中茁壯成長。
在三明這片充滿溫情的土地上,殘疾人文體活動的氛圍愈發濃厚。從社區文化廣場上殘疾人朋友歡快的舞蹈,到體育公園里他們向前飛奔的身影,從無障礙閱讀交流活動中思想的碰撞,到殘疾人藝術匯演舞臺上才華的綻放,無一不洋溢著他們對生活的熱愛與夢想的追求。
沉淀的熱愛、積累的力量,讓更多殘疾人在文化和體育領域中大放光彩:2021年,何裕杰與搭檔共同演奏的《絞殺》在全國殘疾人藝術匯演活動中獲得二等獎;2023年,柯麗婷在杭州亞殘運會游泳項目女子100米自由泳-S7中奪得銀牌;2025年,湯琪在全國第十二屆殘運會暨第九屆特奧會跆拳道女子K44 65公斤以上級比賽中為福建省殘奧項目奪得首枚金牌……一批又一批從三明走出的殘疾人,奔赴省級、國家級乃至國際級舞臺,把山城的堅韌寫進一項項耀眼的榮譽。
賽前數年的籌備,賽中每一次的突破,都藏著日積月累的堅持與守護。在推動殘疾人文化體育事業發展上,三明始終以“長效培育、全面覆蓋”為方向,持續完善文體服務設施,在社區、鄉鎮布局無障礙健身場地與文化服務點,配備相適的運動器材與盲文書籍、手語影視等文化資源,讓殘疾人在家門口就能觸達文體服務。
“十四五”以來,我市殘疾人運動員奮力拼搏,共獲得國家級及以上金牌15枚、銀牌12枚、銅牌11枚;在各類殘疾人文化文創作品征集評選活動中,殘疾人工藝美術文創作品獲獎69件,殘疾人藝術匯演節目獲獎23項。
殘疾人事業的蓬勃發展,離不開無障礙環境的有力托舉。三明創新推出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361”綜合幫扶機制,采取“整鄉推進+自行改造”結合模式,精準對接個性需求,同時把“無礙”理念從家庭延伸至城市肌理,同步推進公共環境系統化升級。成效漸顯、收獲認可,也促成全省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現場培訓班落地三明。“十四五”期間,全市共完成家庭無障礙改造3273戶,開展無障礙環境建設體驗督導活動58場。
目光向外,搭乘滬明對口合作的東風,2023年9月,三明與上海兩地殘聯簽訂滬明殘聯對口合作框架協議,攜手搭起跨越山海的聯動橋梁,在康復技術支持、無障礙環境建設、就業培訓指導等領域開展深入交流合作。
牽手至今,雙方已策劃實施合作項目17個,開展互訪交流32批次,合作清單越拉越長:上海養志康復醫院組織專家團隊到三明開展義診、講座5場;聯合華東師范大學康復科學系舉辦三明市特殊兒童康復從業人員康復技能提升培訓班6期;與上海市楊浦區殘聯合作共建三明市智慧助殘服務中心、“愛心助殘驛站”康健苑;選送5名殘疾人運動員到上海集中訓練……助殘扶殘經驗與資源,在更廣闊的平臺迎來雙向奔赴。
沒有止步于“一個都不能少”,更是致力于“每一個都能發光”。三明正以開放的姿態,拆除有形的障礙,消除無形的隔閡,讓殘疾人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與這座城市同頻共進的前行者。
全媒體記者 梁夢婷 通訊員 韓修振 廖凱佳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平潭環白青北部生態廊道新增打卡點亮相2025-11-17
挖掘泉州的鄉村之美、名橋之美、名山之美、飲食之美,讓時代記憶在城市更新中重煥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