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舊小區“沒人管、管不好、管不順”怎么辦?基層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如何打通?針對這一普遍難題,建寧縣濉溪鎮以黨建為引領,推出“蓮鄉?暖心紅物業”制度,用實打實的服務作出了回答,讓曾經的治理痛點變為民生亮點。
“以前小區飛線充電亂象多,反映好幾次都沒下文?,F在往‘紅色議事廳’一提,物業聯合城管很快就整改了,還裝了整齊的電動車充電樁,太省心了!”11月13日,看著樓下嶄新的充電樁,建寧縣濉溪鎮禾豐小區居民李明輝的稱贊,道出了許多住戶的心聲。
這一變化的背后,是黨組織牽頭搭建的“紅色議事廳”在發揮作用。它讓居民的訴求得以直通相關部門,形成高效的協同處理機制,從根本上解決過去“反應慢、流程繁”的弊端。
高效的響應,不僅體現在公共事務上,更深入到居民家中的急事、難事。
“前幾天半夜家里水管爆了,我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打了‘紅色管家’的電話,沒想到不到30分鐘師傅就上門了!”李明輝點開手機里的“濉時通”小程序介紹,“現在有啥訴求不用跑,線上就能提,5天內必有回應。”
這份“便利”源于“紅色物業”的雙重保障:線上,有“濉時通”數字平臺隨時接收訴求;線下,則實行“紅色管家”樓棟承包制,確保每個樓棟都有專人負責。線上線下聯動,共同構成一個響應迅速、處理及時的服務網絡。
對于特殊群體,“紅色物業”的服務更顯溫度。
“我一個人住,他們每周都來幫我買東西、檢查水電、建檔案,逢年過節都會來看我,比親人還周到!”獨居老人陳冬明感慨道。針對孤寡老人、殘疾人等群體,“紅色物業”專門建立“紅色檔案”,提供常態化上門幫扶,將“基礎物業服務”升華為有溫度的“人文關懷”。
服務提升的同時,小區硬件環境也迎來蝶變。自從鎮屬國企接手物業后,路面平整了,綠化增多了,智慧門禁也裝上了……從里到外的更新,讓居民們住得既安心又舒心。
濉溪鎮的“紅色物業”,并非簡單的物業管理更迭,而是建寧縣以黨建為引領,整合國企、城管等多方力量的基層治理創新縮影。
該模式通過引入國企帶來專業運營,保障服務品質與可持續性;通過黨組織引領,搭建起“紅色議事廳”、組建“紅色管家”隊伍,確保民意上傳下達、問題高效解決。這套組合拳,有效激活了老舊小區的治理活力。
據統計,“蓮鄉?暖心紅物業”目前已簽約入駐濉溪鎮5個無物業老舊小區,組建12個功能型黨支部和多支“紅色管家”服務隊,累計開展便民服務超1500人次,化解鄰里糾紛10余起,解決各類民生問題28類。
建寧記者站 付哲文 通訊員 董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