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走進虎邱鎮金榜村,看到家家戶戶庭院的架子上掛滿了正在晾曬的手工面線,一條條垂下的面線,像一襲潔白的紗衣,將整個院子裝扮得格外別致,陣陣清香撲鼻而來,勾勒出一幅幅淳樸的農家田園風光。
手工面線不僅是餐桌上的獨特美食,也是一碗潛移默化于生命里的綿長鄉愁,從古至今,面線在閩南有著特殊的地位。閩南人籌辦傳統俗事,尤其是逢年過節或婚喪嫁娶時,面線幾為必需品。記者了解到,金榜村純手工制作面線歷史悠久,至今仍保留著傳統的制作工藝,現有100余家專業生產家庭戶,年產超80萬斤,形成“戶戶有作坊,家家飄面香”的產業生態。2024年全村生產總值1000多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120元。曾獲評市級“一村一品”專業村、縣級文明村等榮譽稱號。
在金榜村傳統工藝制作面線老藝人林河北家中,只見他與家人正在伸拉手中的面條。一根根“筷子”般粗細的面條在其手中慢慢扯、拉成細線,再掛在面架上,漸漸風干……據了解,金榜村傳統手工面線,以優質面粉、食鹽和山泉水為原料,歷經和面、搟面、切條、盤面等12道核心工序,色澤微黃透亮,兼具柔韌性與爽滑感,久煮不糊,咸香適口,是閩南地區特色面食代表。
很多人喜歡傳統手工面線的口感,關鍵在于“手工”這兩個字上。林河北告訴記者,家里人做面線從清末開始,流傳至今已有五代。他8歲便跟著父親林水喫做面線。手工面線制作,每一道工序都很重要,全靠經驗和感覺。每天凌晨三點,面粉飛揚的一天就開始了。這么早,是為了趕著能曬到清晨的陽光。
“制作過程中要大力揉面,揉到不沾手,倒放到竹篩上,用手慢慢壓扁,之后,將面團弄成一條條面條,放在竹篩上發酵,一二十分鐘后,拎起面條的一頭,慢慢轉圈盤起來,盤成蚊香形狀的‘面餅’,一圈又一圈,面條就這樣慢慢變細,然后把面條掛在竹條上,面條繼續變細。”林河北說,現在手工面線不愁銷路,日銷售量近百斤。
在金榜村,像林河北這樣憑借手工面線制作工藝,走上致富路的村民還有很多。值得一提的是,該村為規范手工面線生產場地,保證產品質量,提升品牌形象,提升產品附加值,現已投入資金20萬元,建設200平方米的手工面線制作基地,籌劃注冊商標,多措并舉帶動更多村民致富。
不僅如此,金榜村還引導村民創建手工面線專業合作社,通過將文化建設、體驗場景、包裝創新和場景傳播四維聯動的方式,推動金榜村面線從“土特產”升級為具有地域屬性的“文化符號”,助力金榜村“一村一品”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現在,當你走進虎邱鎮街道兩旁,處處可見金榜村手工面線的銷售點,購買的顧客絡繹不絕。金榜村黨支部書記林豪東表示,下一步,村里將搭建平臺,鼓勵能人返鄉、大學生返鄉創業,把傳統手工面線作為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重要抓手,不斷鑄匠心、優品質、擴規模、增效益,大力引導村民在家門口就業,鼓起村民“錢袋子”。
(融媒體記者 章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