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視頻成為主流信息傳播方式的今天,傳統文化的傳播與傳承既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也迎接著如何保持生命力、吸引新生代的挑戰。
坐擁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4項、省級7項、市級20項、縣級88項的惠安縣,正積極擁抱變化,通過“非遺+新媒體”的戰略,借助抖音、趣看、微信、小紅書、微博等新媒體平臺,特別是短視頻的力量,為非遺的活化與傳播注入新動能,探索出一條創新發展新路徑。
創新傳播,構建非遺傳播新矩陣
9月26日,“惠聲惠色”惠安行短視頻大賽作品征集申報正式啟動。大賽旨在發揮短視頻傳播優勢,全景呈現新時代惠安縣高質量發展的創新實踐與豐碩成果,全方位塑造城市品牌形象,加快推動文旅興縣和惠女風情推介年活動走深走實。這是惠安持續以“短視頻”賦能非遺傳播的又一舉措。
相較于傳統的交流方式,短視頻憑借其易傳播、輕量化的特點,能夠循序在社交平臺形成擴散效應,尤其受到年輕群體青睞。它打破了傳統文化傳播的時空限制,使非遺文化更廣泛地觸達不同地域的受眾,成為惠安非遺活態傳承的數字化新引擎。
7月18日至19日,“城墻之夏 藝見惠女”自媒體博主走進惠安采風活動舉辦,成為惠安借助新媒體力量的一次集中演練。30多位全國知名自媒體博主和惠安本地網絡人士代表齊聚惠安,共同探討惠女文化傳承創新與文旅融合發展新路徑。
活動中,主流媒體發揮專業深度與權威公信力優勢,對惠女文化歷史流變、當代價值展開持續、深入且具備引領性的探討與報道。而自媒體大V則用敏銳的洞察捕捉惠女生活感人瞬間,用Vlog、紀實短片、深度圖文等多元敘事,鮮活展現“新惠女形象”。
活動參與博主在各自平臺發布了關于惠安的原創內容,形成了傳播矩陣效應。據統計,活動結束后一周內,各平臺相關話題閱讀量突破2000萬次,形成了顯著的傳播矩陣效應,有效提升了惠安文旅品牌的網絡聲量。
“惠女文化傳播應該更加注重年輕化表達,可以通過短視頻挑戰賽、網紅打卡點設計等方式,吸引更多年輕人參與互動。”抖音博主“文化行者”表示。
《惠安美食地圖》短視頻生動介紹魚卷、地瓜粉團等當地特色美食;B站紀錄片《崇武古城:海浪聲中的文化記憶》獲得平臺首頁推薦,彈幕互動熱烈;微博話題#惠女文化出圈記#登上同城熱搜榜,討論量超過5萬條;抖音話題#這就是惠安女#挑戰賽參與視頻超過1000個,總播放量突破800萬次。這些案例表明,短視頻打破了非遺傳播的時空限制,以其直觀、生動、趣味的形式,極大地拓展了惠安非遺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自媒體創作者是新時代文化傳播的重要力量,我們期待通過他們的創新表達講好惠安故事,讓惠安非遺文化走向更廣闊的舞臺。”惠安縣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表示。
活化內容,擔當非遺創意新引擎
近日,在2025中國國際時裝周頒獎典禮上,“惠安時尚之夜”的大秀刷頻朋友圈——惠安女服飾以動態展演形式驚艷亮相,通過短視頻迅速傳播,使這一國家級非遺從漁村日走向國際舞臺,成為活躍于當下的“活態文化”。
短視頻不僅是傳播工具,更是內容創新的“創意引擎”,促使非遺與潮流文化碰撞,實現年輕化、時尚化轉型。
“惠女曾梅霞”的視頻號便是典型案例。穿著傳統服飾的惠安女,在海邊勞作、種植作物、繡花洗衣……打開“惠女曾梅霞”視頻號,480條原創內容,持續講述關于惠女文化的點滴歷史,惠女精神就這樣潤物細無聲地傳播到了大眾的心中。
展示傳統惠女服飾的同時,也進行非遺的創新傳承。“今天又穿上我們傳統惠安女的貼背,一面是黑色的,一面是藍色的,應用了現在新的改良風,有繡字‘發發發’。”短視頻展示的改良版惠女服飾“貼背”一衣兩穿,并巧妙融入“發發發”繡字等現代寓意,講述傳統與當代生活的融合。
黃吾野故居的南音表演、林廣記的漁家角力表演、下王厝的二胡與薩克斯表演,以及染絲井的琵琶彈奏表演……這些傳統藝術與現代元素創新融合的短視頻,展現了惠安在文化傳承與創新方面的積極探索。
風趣幽默的“爆款短視頻”、文化微紀錄片、劇情短劇等,正賦予惠安非遺文化“年輕態、藝術化、趣味性”的新面貌。
“超有趣的來啦!這次是Labubu開箱,居然還來了個大變身——扮成惠安女。”當萌趣公仔Labubu穿上和曾梅霞同款的惠安女貼背、戴上惠安女傳統花頭巾,傳統與潮流產生的奇妙化學反應迅速吸引網友關注,紛紛詢問“衣服賣嗎?”“小飾品哪里可以買到?”
在惠安縣舉辦的“海韻惠安 匠心禮贊”文創伴手禮征集活動、暑期文旅消費季抽獎活動中,“Labubu×惠女服飾”產品將潮流IP與惠安非遺文化結合,受到年輕人熱捧,一上線就售罄,顯示出市場對創新表達的熱捧。
“我們將結合當下火爆的文化IP,嫁接網友的情緒共鳴點,推出更多接地氣、有溫度、易傳播的新媒體作品,進一步提升惠安傳統文化的品牌影響力,引爆全平臺熱點浪潮。”惠安縣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表示。
賦能產業,激發非遺經濟新活力
短視頻的賦能最終體現在促進非遺的“生產性保護”和文旅融合上,為地方經濟發展注入實實在在的活力。
目前,惠安縣共有傳統工藝相關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2人,省級11人,市級20人,縣級92人,其中大部分為扎根于鎮村的能人巧匠。如今,他們積極“觸網”,利用短視頻展示技藝、推介產品,直接帶動技藝傳承和產業發展。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吳德強,以“吳德強豐盈雕刻”視頻號為平臺,展示錘鏨刻刀之下一塊塊頑石如何涅槃重生;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蔣清蘭,通過“蔣清蘭工作室”視頻號,分享在石頭上“繡花”的影雕故事;傳承祖輩石雕傳統技藝的王伯福,開設“王伯福龍溪”視頻號,致力于展示“閩南傳統營造技藝”……通過新媒體短視頻,“讓更多人喜歡、關注惠安石雕,推動技藝傳承與發展”。
這些努力的背后,是惠安縣近千家石木雕生產企業、10萬名從業人員和年產值超1000億元的雕藝與建筑產業基礎,非遺產業無疑是惠安無可取代的支柱產業之一。
不僅如此,惠安還聚焦非遺文化與當代價值觀的深刻聯結點,深化主題創作,引發廣泛情感共鳴與價值認同,將短視頻的傳播有效轉化為文旅消費動力,推動地方文旅經濟發展。
今年暑期,惠安縣舉辦“惠女服飾變裝體驗”。清末民初崇武山霞婚嫁款、民國時期小岞凈峰婚嫁款、現代小岞凈峰婚嫁款、現代崇武山霞日常款……沉浸式的“惠女服飾變裝體驗”活動通過短視頻傳播擴散,引發網友“誰說傳統不能潮”的贊嘆。
通過短視頻傳播,打造“主客共享”的文化盛宴,為惠安吸引眾多游客。據統計,2025年惠安已累計接待游客331.29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37.9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9.4%與13.3%,實現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的雙贏。
通過“創新傳播、活化內容、賦能產業”三位一體的方式,短視頻為惠安非遺的“活態”傳承和可持續發展開辟了廣闊前景。未來,隨著技術演進和創作深入,短視頻將繼續深度融入非遺傳承與發展,助力惠安非遺在數字時代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何金 黃瓊芬 陳秋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