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表對化工生產有多重要?有人這樣形容:它是化工生產的眼睛、手腳和大腦。本期《勞動者風采》帶大家認識一位工匠,他就是操控整個福建聯合石化儀表維修的高級技師——張肇宏。
從愣頭青到儀表維修高級技師,張肇宏已經在福建聯合石化度過25個春秋。對于做過多少項技術革新,拿到過多少本榮譽證書,他已經記不清了,但如果問他福建聯合石化有多少儀表、都在何處,他會如數家珍。
全國勞動模范 張肇宏:“我維護裝置基本上每個角落都有走到,每一塊儀表都可能要去查。”
1991年,張肇宏進入福建聯合石化工作。17年來,他扎根基層,兢兢業業做技術。2008年,張肇宏被委任為芳烴聯合裝置儀表維修班長,那個時候,整套的芳烴聯合裝置還只存在于圖紙上,現在已經成了一個龐大的系統,里有5000多個儀表,每一個儀表從安裝、檢修到完成,他都經手過。
全國勞動模范 張肇宏:“應該說像自己的孩子一樣。伴隨著它設計、施工、建設和后面的維保。”
孩子也有任性的時候。當時,離項目投產只有一個星期時,控制整套裝置生產的儀表調節閥卻出現了故障。
張肇宏:“當時有18臺進口調節閥,因為項目要求必須配這種智能定位器,可實現一種叫AMS的功能,就是文件數據傳輸功能,但是在調速的過程中,閥門波動非常厲害,沒辦法控制。”
沒辦法控制意味著項目無法投產,按當時計算,芳烴聯合裝置生產出來的產品一天銷售額為兩千萬元,按照廠家兩個月解決問題的期限,那將對公司造成十幾億元的損失。因此,張肇宏決定自己想辦法。
張肇宏:“我們集體研究,反復現場調試,前幾天也是沒有結果,后面通過不斷查閱圖紙、資料,深入分析,找出了關鍵原因,就是里面氣容太小。找到原因之后,我們對癥下藥,做了一個設備,并進行測試、調試,各種性能指標都能達標,就成功解決了問題。
最終,在張肇宏的努力下,僅僅一周時間,控制整套裝置生產的儀表調節閥得以正常運行,項目的正常開工為公司挽回不少損失。時間是最好的檢驗!8年時間過去了,張肇宏研究的這個設備在廠里得到了推廣,此類問題再也沒出現過。
在張肇宏25年的工作經歷中,為公司解決這樣的問題不止一次,而他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善研究、善琢磨。2013年,聯合石化創建第一個以員工名字命名工作室——“張肇宏勞模創新工作室”。
張肇宏:“成立這個創新創效工作室,一方面致力于創新創效,引領公司技改,另一方面是發揮傳、幫、帶的作用,做好培訓、能力模型鑒定、技能鑒定工作,交流、提升技術。”
張肇宏手里這個儀表位置電子版地圖就是創新工作室的成果。要知道,福建聯合石化內有10萬個儀表,分布又廣,一旦發生問題,很難第一時間進行定位。因此,張肇宏和他的創新工作室團隊采集了大量數據,進行繪圖制作。
張肇宏:“這么多儀表臺件,我們也能實現精確定位,比如說現在工友反映哪個地方有問題,我們馬上會對這個儀表的規號進行精確的識別,電腦里會顯示具體的儀表的位置。
懂技術、愛技術、能解決問題,又迅速有效。張肇宏和他的儀表維修團隊被其他工友親切的成為“儀表110”。如今,“張肇宏勞模創新工作室”已經擁有26項創新科技成果、14篇論文,張肇宏的勞模精神得到了工友的肯定。
正如張肇宏常說的,“機遇是留給有準備的人。而有準備、有思想、敢創新、敢拼搏,才是這個時代應該具備的工匠精神,同樣也是創新創造者需要學習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