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泉港界山鎮把基層黨建的重點放在農村黨員如何“做”的字眼上,開展“黨員冠名服務品牌”等創建活動,使“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在農村延伸、拓展。
鄭宜平是界山鎮鵝頭村村委會主任,也是該村水電服務工作室的負責人。他憑借二十多年水電修理經驗,在完成村委會日常工作之余,還為群眾修水電。
鄭宜平:“我們村里面的孤寡老人,還有清心堂、通源寺里住的孤寡老人和兒童,他們行動不方便,所以我隔三差五就過來給他們看一下。”
這不,清心堂的樓道燈壞了,接到電話,鄭宜平馬上趕到現場進行維修。
清心堂主持 陳永微:“燈不亮了,叫他他就過來修,隨叫隨到,修了也不收錢。”
鄭宜平:“利用自己所學的技術為群眾服務,他們的燈亮了,他們開心,我也開心。”
點亮“黨員冠名服務”這塊“招牌”的除了鄭宜平,還有嶺頭村黨支部副書記、海龍勞動服務工作室負責人林海龍。由于南山石化園區規劃建設征用了村里的部分土地,導致嶺頭村出現一批失地村民。海龍勞動服務工作室的成立,為村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創業指導、技術培訓和就業引薦的渠道。
林海龍:“當時我們村有很多失地失業的情況,我就想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在村里原有的基礎上,成立了海龍勞動服務工作室。”
嶺頭村民林雙華開了一家小通訊店,生意做得沒怎么起色,在得知村里有一家提供免費創業指導的海龍勞動服務工作室后,便報名參加了培訓。在培訓過程中,海龍勞動服務工作室還請了專業導師為其進行一對一的創業服務。
村民 林雙華:“參加培訓后,我按照老師的指導,把60多平方米的小店擴展到300多平方米,銷售的商品也從單一化轉向多樣化、現代化。”
截至目前,海龍勞動服務工作室已開展6期免費創業培訓,2期技能培訓,幫助126名村民實現就業。
【編后語】:除了鄭宜平水電服務工作室和海龍勞動服務工作室外,泉港界山鎮還成立了鳩林村陳春錦調解室、王國華油畫工作室。這些以黨員冠名的工作室為村民提供維修、調解、就業等服務,成為基層黨員干部“服務群眾”一道亮麗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