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齊劃一的泉港棲霞安置小區
泉港石化廠區夜景
泉港錦繡公園原先是一塊鹽堿地。
泉港錦繡公園新貌
群眾在泉港區社會救助管理服務中心辦理救助手續。
核心提示:
今年10月,泉港區被確定為全國首批58個產城融合示范區之一。主要任務是探索以產興城、以城促產發展新模式,促進產業城市人口深度融合。其實,早在2014年,泉港就被列為泉州市“產城聯動新城區”改革試點。本期《西岸觀察》走進泉港,探究其產城融合如何在實踐中破題,探索從單一生產型園區經濟向綜合型城市經濟轉型的路子。
一個產業催生一座城
泉港,因良港而立,因石化而興。
因應國家鼓勵沿海有條件的地區發展石化產業和省里布局重化產業的戰略需要,位于湄洲灣南岸、坐擁“中國不多、世界少有”天然良港的泉港,20多年間,崛起為一座石化新城。
在中國化工版圖上,泉港絕對算得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從1993年福建煉油廠建成投產到2009年煉油乙烯一體化合資項目建成投產,再到如今的石化產業集群,歷經20多年開拓進取,打造出“中國石油化工泉港園區”“國家循環經濟示范試點園區”“國家九大煉油基地之一”這些國字號品牌。
對于福建經濟發展而言,泉港亦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福建煉油廠的建成不僅結束了福建不產一滴油的歷史,煉油乙烯一體化項目更是將沒有油田的福建推進石化強省行列。泉港石化產業,是我省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戰略布局,被確定為我省石化產業龍頭基地、十大新增長區域之一。
說泉港是石化項目催生的一座新城,一點都不為過。在國家和省委、省政府的重視和努力下,在湄洲灣建設一個大型石化基地的構想,被列入國家“七五”計劃重點建設項目。1989年1月,福建煉油廠工程項目正式動工。1993年9月,福建煉油廠建成投產。產無城不興,城無產不立。1996年4月,作為泉州市的縣級政府機構,肖厝經濟開發區管委會獲準成立;2000年4月,國務院批準設立泉港區。不得不說,無論肖厝管委會的成立,還是泉港區的獲批,推進石化項目建設進而打造石化基地無疑是最重要的考量和最現實的需要。
泉港區持續秉承“大項目—產業鏈—產業群—產業基地”的理念,全力推動石化產業集聚。目前,泉港有福建聯合石化等57家大型石化企業,去年石化產值672億元,約占全省石化產值的四分之一,泉港石化工業區位居中國化工園的第五位。
產業的集聚,帶來物流、人流、信息流的集聚,一座新城拔地而起。而隨著產業經濟的快速發展,泉港的城區面貌也在逐年改變:為加強山腰鹽場工作而設的山腰鎮,2003年7月又變身山腰街道,成為城區中心,一大批漁民洗腳上岸成為市民。城區面積不斷擴大,城市人口不斷增加,城鎮化率逐年提高。
產業發展帶來地方財力的增長。2015年度,全省財政收入綜合指數達到或超出全省平均水平的市縣(區)有31個,泉港排在第一位;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量貢獻率排名前30位的市縣(區)中,泉港排在第四位。
經過多年的發展,泉港擁有良好的產業基礎和經濟實力。然而,隨著產業規模的不斷擴大,泉港的城市規模和內在品質沒有完全跟上經濟增速,一度泉港人口呈現凈流出狀態。推進產城融合,不僅是泉港產業轉型升級、培育新興產業的需要,更是泉港新一輪發展、讓人民提高獲得感的需要。
對此,泉港區委書記吳禮源表示:“泉港必須在更高起點上提升城市規劃水平,更高層次上推動城市建設擴容提質,更高標準上提升城市綜合管理服務能力,以工業化的快速發展帶動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創建國家產城融合示范區。”
一座城的滄海桑田
一座城的歲月變遷,總是具象成鋼筋水泥的建筑和道路的更迭。20多年的時光,足以讓一座城經歷滄海桑田。
泉港的第一條城區主干道路是1997年建設的從福煉生活區到巖山的南北三路;第一個居民社區是福煉生活區;第一座大型醫院是2004年運行的泉港醫院。錦繡街上2009年建成的廣電大樓一度是泉港的地標建筑。
十多年前在鄉鎮工作的泉港區委常委、宣傳部長王曉鶯回憶起當年的情形,恍若隔世。“那時,除了一條到福煉的水泥路,其他都是沙土路,走在路上,白襯衫就成了黑領子,黑皮鞋成了灰土鞋。”她說。
如今,泉港城區已經形成六橫六縱的公路交通網,現代化社區高樓林立,學校、醫院、大型商超、電影院等配套設施不斷完善,雖然沒有大都市的繁華,卻已然退卻了昔日灘涂鄉村的模樣。
走進地處泉港城區中心的龍山社區,這里幼兒園、小學、衛生服務站等公共配套一應俱全,超市百貨、酒店賓館等服務業紅火。很難想象,十幾年前,這里還是一個田園交錯、石頭房遍布的普通農村。龍山社區黨支部書記郭建鋒說,龍山是山腰街道最早推行“村改居”的社區之一,有3400多戶籍人口,加上流動人口有6000多人。2003年6月實施村改居后,土地逐漸被征用,村民也變身居民,并慢慢融入城鎮生活。居民劉慶華一家四口,以前住的是石頭房,2012年底拆遷改造,今年5月搬進了18層高的電梯房。劉慶華前兩年一直在商場上班,今年11月開始在新開業的永輝超市當營業員,每月收入2000多元。如今,一家子已習慣了過城里人的日子。
村民變市民,村莊變社區。龍山社區“舊城鎮、舊廠房、舊村莊”改造被列入2015年省重點建設項目,規劃建設安置區、商務區、民俗區等。目前,一期建設已基本完成,一個集教育、居住、酒店、購物、娛樂、文化廣場于一體,富有民族特色、文化內涵和現代氣息的宜居宜業新型城市社區初見雛形。在泉港,像龍山社區一樣的現代化社區有38個。
冬日的午后,位于泉港城市核心區的錦繡公園,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格外清亮美麗。葫蘆形的人工湖平添了一座城的靈性,占地520畝的公園,綠地景觀、雕塑小品、休閑棧道等配套設施齊全,昔日的鹽堿地成為群眾休閑健身的首選和文化地標。
錦繡公園、植物園、文化中心、總部經濟區等一批城建精品的相繼建成,讓生活在泉港的人們明顯感覺城市變大、形象變美了。建區以來,泉港累計投入產城融合項目資金達到50億元,中心城區建成面積擴大到12平方公里,城鎮化率由2010年的40.8%提升到2015年的48.3%。近五年新增房地產開發面積164萬平方米,是“十一五”時期的2.4倍,2.5平方公里城市核心區的品質形象明顯提升。
深度融合愿景可期
一個產業驅動了一座城,一座城的發展亦成為產業轉型升級的有力承載。對于產、城、人的融合,生活在泉港的石化從業者,有著最為深切的感受。
沈章,泉港本土隆漢物流有限公司的創業元老,當地人,今年40歲。在福煉建設之時,他和幾個朋伴在廠區干些建筑工之類的雜活。隨著福煉的投產,他開始干起了送貨的業務,直到1998年5月,創立了隆漢物流公司,專門配送聯合石化的產品“塑料米”。從2個人、1張桌、3輛車起步,到現在1000多員工、160多輛車、綜合資產18億元、營業額12億元的4A級物流企業,沈章無不感慨石化產業對于泉港的改變、對個人命運的改變。
“1000多名員工中,有100多人在泉港買了房。”沈章的家就在福煉生活區,而孩子就在家門口的學校上學,上班生活都很方便。公司財務總監張丙波是湖北人,1996年來到泉港,也在福煉生活區買了房安了家,最近打算到泉港植物園旁新建的小區買新房。
福州大學石油化工學院院長鮑曉軍經常來泉港,學院泉港校區今年9月開始有新生上課了。“石油化工作為福建三大支柱產業之一,需要能夠為其提供核心技術支撐、高端人才支撐的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他希望經過若干年建設,福大石油化工學院能夠為泉港甚至全省石化產業輸送更多高層次人才,并為泉港石化企業提供技術服務和繼續教育。而隨著招生規模的逐步擴大,必將帶動校區周邊的人氣和三產發展。福大石油化工學院泉港校區等“兩院兩中心”被泉港視為創新驅動的新引擎,產業、城市提升所共需的現代服務業正在被重點支持發展。
談及泉港未來如何進一步推進產城融合,泉港區發展和改革局局長蘇純益告訴記者,新近起草的產城融合示范區建設總體方案,提出了這樣一個總體思路:推進以石化產業為依托、以綠色生態為導向、以富民惠民為出發點的產城融合示范區建設,加快泉港石化工業區從單一的生產型園區經濟向綜合型城市經濟轉型,探索“以產興城、以城促產、產城融合”的發展新模式,促進產業城市人口深度融合,推動綠色石化港口新城升級版建設,為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建設探索新路子,提供新示范。
在前不久召開的泉港區黨代會和區“兩會”報告中,“產城融合”均成為主要關鍵詞。泉港區提出圍繞“率先建成產城融合示范新區”目標,著力構建“一中心四組團”和“四星拱月”的城市發展空間布局,打造宜居泉港。力爭至2020年,多元化產業格局形成規模,石化工業園區開發率超85%,石化產值超1700億元;中心城區建成面積達20平方公里,城區人口達20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60%以上,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
“泉港必須抓住機遇,率先建成產城融合示范新區,在更高起點上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提級進位、趕超跨越。”泉港區區長顏朝暉說。
有目標有思路有舉措,泉港建設國家級產城融合示范區的美好愿景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