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4月28日訊 在永春岵山,一座座古厝,星羅棋布地分布在田地間……古厝都承載家族榮耀,是先人的夢想,也是閩南文化的“活化石”。
岵山擁有數量眾多的明代至民國期間的古厝,百年以上古厝有350座,保存完好的有100多座,其中既有省級文保單位福興堂,也有像仁美堂這樣的無名古厝。
一座鄉鎮擁有350座古厝,這種規模即便在閩南也屬少見,但這些古厝不僅面臨著保護、修繕,還有文化傳承與延續的困境。
精美的成美堂因失修日漸敗落
【曾經】古厝符號:歸僑與榮耀
岵山位于永春縣城南部,原名小姑,轄11個行政村,總人口2.5萬人,因為是有名的僑鄉,歸鄉建大厝成為當地光宗耀祖的一種體現。
岵山鎮被列入國家文化部批準實施的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規劃中的歷史文化村鎮保護區域,下轄茂霞、塘溪、鋪上、鋪下等4個村落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350座古厝因保留中國傳統建筑木框架風格,又夾雜了歸僑集納世界各地的建筑風格,“中西合璧”而獨具特色。
70歲的李光城是塘溪村人,是一名已退休的建筑專家,基于對閩南建筑的熱愛及專業,如今是岵山一名“免費導游”。
李光城說,古人修建一座古厝,選址要求依山傍水,位置、朝向、動土、上梁、粘厝以及完工等都有講究,還要挑選良辰吉日,避免跟屋主相克相沖。進房需要排位,寓意一輩接著一輩;帶著紅包進屋,寓意進財;厝旁種荔枝,不僅可以納涼,還寓意長壽、發財。
古厝那鏤空的石雕如何刻成、細小的馬腿為何百年不折,題材廣泛的雕飾傳說又從何而來……相比傳承百年的建筑技藝,古厝能屹立百年不倒的工藝也令人稱道。
李光城說,古人將紅壤土摻粗砂、殼灰、不摻砂的混合物即三合土夯實,還會以糖水替代水進行拌和,并在墻體里放入竹條或蘆葦稈,凝結以后,可達到較高的強度,甚至比水泥制品還堅固。更有甚者,還會在三合土中摻米,增加黏合度,堅實的墻體厚度可達到60厘米。另外,古厝還會選用堅實的杉木主梁和適合雕刻、柔韌有度的樟木,只要不被蟲蛀,屹立百年是很正常的事。
后人通過對聯述說著這座古大厝的過去
【眼下】古厝之殤:失竊與失寵
如今,屹立百年的古厝有的毀了,有的成了危房。
據了解,岵山現存的350座古厝中,保存完好只有三成,其余古厝因被盜損毀嚴重。如仁美堂,因失竊就成了危房(本報4月20日曾作報道)。
鋪上村的成美堂,雖然外表破破爛爛,但70多歲的陳阿伯說,單屋內的12個木雕窗,十幾年前就有人出價6000元/個。雖然族人不可能賣,但聞訊趕來的小偷卻在一夜之間,偷走了10個窗戶,幾天后,又將剩下的2個撬走。
為了防盜,許多屋主不僅會養狗專門看護,還會在雕刻上面劃上幾刀。
此外,之前,古厝里都是幾口甚至十幾口人一起居住,但根據岵山鎮政府的資料顯示,目前,30%左右的古厝是無人居住或者處于無主狀態。
住在儒豐堂的李阿姨說,如果條件允許,他們會搬出去住,因為古厝沒有衛生間,蚊蟲多,年輕人受不了。成美堂的陳阿伯很喜歡住在古厝里,光線充足,而且透氣,空氣也好,不像磚房壓抑,但基于安全考慮,他必須與兒子同住。82歲的陳振禮老人嘴里都是古厝的好,但經濟能力一般,沒有修繕能力的他,只能望著這座危房嘆息。
“沒人住,也就沒人維護,古厝破敗得自然也快。”塘溪村村委、當地小有名氣的木匠陳禮波認為,古厝被毀,無人居住比偷盜更可怕,理由是偷盜可以管控,但若讓新一代人搬進古厝實在太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