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洪水賽跑 橋塌前疏散群眾
7點多,兩人驅車趕到東關橋邊,從上游下來的洪水來勢兇猛,橋上竟有不少群眾在圍觀。
“洪水越來越大,水位不斷上漲,一定要馬上疏散橋上人員,轉移周邊村民。”聽到巫金春的建議后,兩人馬上行動起來,將橋上和橋邊的圍觀人員勸離。隨后,巫金春又驅車四處找人來幫忙,并與派出所、鎮村干部一起設置警戒線,轉移群眾。
“溪對岸的群眾也要轉移。”東關橋不能經過,他又載著鄭衛國等人繞道鄰近的東平鎮輕工大橋,走了10多公里,趕到溪對岸。誰知,溪邊的村民們不愿意轉移。“我與村民比較熟悉,跟他們溝通會比較好。”此時,他又主動提議,并跟著鎮村干部挨家挨戶動員。很快,在他的協助下,橋附近的9戶村民終于轉移。轉移過程中,他發現有個老人長期癱瘓在床,需要擔架才能挪動。因為通信中斷,他又驅車趕到鎮衛生院叫來120救護車幫忙。
10點多,在洪水不斷沖擊下,這座近千年的古橋部分橋面垮塌,所幸周邊群眾已被及時轉移。“如果不是有他來勸我們離開,后果實在難以想象。”至今回想起巫金春的義舉,村民鄭先生仍十分感動。
堅守避災點 來回奔波送餐忙
封鎖東關橋后,他繼續留下來幫忙守著橋尾,防止村民冒險進入危險地帶。午飯時間,他又幫忙送餐給抗災一線的工作人員。臨近傍晚,他又和村干部一起忙著買米、買菜,為給避災點群眾準備晚飯。“那天我就負責跑運輸,來回10多趟。”直到當晚11點多,他才回到家中休息。第二天一大早,他忙碌的身影又出現在避災點。
16日下午,巫金春這才抽空帶上米、蠟燭等物品,匆匆趕到他的白番鴨基地,查看受災情況。盡管早有心理準備,但眼前的一幕還是讓他十分痛心,基地水塘被大水沖垮,鴨舍倒塌,1萬多只鴨子損失過半。“那時,他是可以通過其他方式上山去基地的,提前挽回一些損失,但是他只顧著幫忙轉移安置群眾了。”鄭衛國說。
如今,村民的生活早已恢復如初,但巫金春的基地還沒有整修好。“等水泥路修好了,就可以好好整修下基地再次重來。”雖然損失慘重,但巫金春并不后悔自己的選擇,“下一次再讓我碰到這樣的事情,我還是會義不容辭地挺身而出,畢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而錢沒了還可以再賺。”(記者 黃楓 通訊員 姚德純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