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6月11日訊 (閩南網記者 梁君棟 文/圖) 位于永春縣介福鄉的苦寨坑原始青瓷窯址(以下簡稱苦寨坑窯址),被列為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今日下午,由福建省文物局主辦,福建博物院、永春縣人民政府、泉州市博物館承辦,介福鄉人民政府、永春縣博物館協辦的永春縣苦寨坑窯址考古工地公眾開放活動在此舉行,吸引了不少游客前來觀看,考古專家、博物館相關專業人員也為他們答疑解惑。
發掘的碎片樣本
發掘的碎片樣本
發掘窯址
發掘窯址
工作人員在發掘
專家為市民答疑解惑
閩南網記者了解到,苦寨坑窯址于2015年12月被發現并于去年1月份進行試掘。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去年11-12月,福建博物院聯合泉州市博物館、永春縣博物館再次對其進行考古發掘,發掘總面積約350平方米,共揭露9條有疊壓打破關系的窯爐遺跡。
考古挖掘發現,窯址里出土的大部分陶瓷器以及墊餅殘片均被人工有意識的打擊過,因此發現大量刃部較為鋒利的陶瓷片,很多陶瓷片上還可見打擊痕跡。
據悉,坑刀山窯址是苦寨坑窯址群的一部分,目前,考古專家正在此發掘。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羊澤林告訴記者,從目前來看,坑刀山窯址是國內保存最好的窯址,結構保存也非常的完整。接下去,考古人員將以介福盆地為核心,將考古范圍擴大到晉江流域下游,深入探索。“先挖晚的后挖早的”,據坑刀山窯址現場負責人張紅興介紹,該窯址主要有火室、窯室、窯壁、出煙孔、燒瓷器、墊餅等多種構造組成。
“苦寨坑窯址是我國目前已知燒造最早原始青瓷的窯址,具有非常大的意義”,泉州市博物館館長陳建中告訴記者,中國乃至世界的陶瓷史、我國的手工業史、原始人類裝飾藝術、生產技術、審美信息,從苦寨坑窯址中出土的樣本中得到了充分地體現。陳建中表示,已經出土的五六萬片標本中的文化內涵,將慢慢地向社會公布。
當天,雖是烈日當頭,但仍有不少市民前來觀看。永春的陳阿婆家住泉州市區,因為對此很好奇,在得到信息后她還特意從泉州趕來觀看。當地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先生也在獲悉后前來,“這種發現意義重大,看了感覺也很不錯”,他說,為家鄉感到非常自豪。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將海絲底色融入全球文化版圖2025-06-03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