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范校內車輛通行
●限制非必要車輛的進入
●安裝減速帶、限速桿等設施
●停車場區域設置鮮明標識
校內人車分流
●學生步行與機動車通行的時間錯開
●學生和機動車從不同的校門進出
創新實踐亮點
●有學校運用智能推送技術實時告知家長學生等候狀態,實現“車到即接”
開學在即,廈門外國語學校思明校區有了些新變化——教學區與西門內車行道間新增了一道安全隔離欄。今年來,這所學校就校內交通設施進行了一系列微改造,諸如縮小校門口升降柱間距、給校內停車區重新劃線并設置隔離帶等。這些細節上的調整,都是基于對校內交通安全的系統性考慮。
變化并非個例。今年,廈門市教育局主導的“提升完善140所中小學校園內部道路交通安全設施”工作被列入省、市為民辦實事項目。
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說,本月底該項目完成率將達90%以上。事實上,去年市教育局就已推動我市133所中小學完成校園內部道路交通安全設施的提升完善,今年進行的是第二批140所學校,包括思明區屬校23所、湖里區屬校21所、集美區屬校15所、海滄區屬校12所、同安區屬校30所、翔安區屬校23所,市屬校16所。
提升完善校內道路交通安全設施要做些什么?在廈門中小學,常見的有規范校內車輛通行管理、實施校內人車分流等。具體來說,在規范校內車輛通行管理方面,限制非必要車輛的進入,安裝減速帶、限速桿等設施進行限速管理,以及在停車場區域設置鮮明標識等。針對校內人車分流,各學校主要采用時間或空間分流,即學生步行與機動車通行的時間錯開,學生和機動車從不同的校門進出等。
在校內交通安全領域,廈門也涌現出許多創新實踐。比如,廈門市教育科學院附屬小學推出的“星輝寶貝綠色通道”,上下學高峰時段,開放地下一層車庫作為家長接送區,并運用智能推送技術實時告知家長學生等候狀態,實現“車到即接”。一個個創新實踐既提升了學生接送的安全性和效率,也有助于緩解校園周邊的交通壓力。在這兩年進行的大規模校內道路交通安全設施提升改善過程中,越來越多廈門中小學也在嘗試通過科技賦能等創新方式讓這項工作更高效。
市教育局說,明年還將繼續推動一批中小學提升完善校園內部道路安全設施,盡快讓這項工作在廈門中小學實現全覆蓋,為全市師生構筑更加完善的校園交通安全保障體系。
(廈門日報記者 郭睿 通訊員 陳嘉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