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市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二次會議聽取審議了市政府關于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情況的報告。報告表明,我市民營經濟展現出強勁活力與韌性,高質量發展特征顯著,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
民營經濟是廈門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數據顯示,2024年,全市民營經濟貢獻超五成稅收、近六成GDP、超七成技術創新成果,吸納就業人數近六成,民營經營主體數量占比超九成。今年上半年,全市民營經濟增加值2146.95億元,同比增長6.6%,高于全市同期GDP增速0.9個百分點。
民營經濟是廈門創新創業的主陣地。我市推動先進制造業倍增計劃,構建“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專精特新重點‘小巨人’企業”梯度培育體系,累計培育58家國家級專精特新民營重點“小巨人”企業、152家國家級專精特新民營“小巨人”企業、1848家專精特新民營中小企業、2017家創新型民營中小企業,民營專精特新企業群全省數量最多、分布最全、層次最清晰。目前,我市國家高新技術民營企業占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總量的90.5%,數量全省第一。
優質的營商環境是民營經濟發展的沃土。報告顯示,我市持續推動優化營商環境工作迭代升級,創新“財政政策+金融工具”組合拳,給予智能制造、技術改造企業獎補支持,擴大技術創新基金規模至500億元,累計為927家民營企業提供研發創新、技術改造等方面融資支持超400億元,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創新“信用+科技+普惠金融”服務模式,建立產業引導基金、技術創新基金、中小微企業融資增信基金等多領域多層次基金體系。深化“高效辦成一件事”改革,推動“數據最多采一次”,建立健全市、區、鎮(街)、村(居)四級行政服務標準化體系,推動“網上辦”“掌上辦”“自助辦”,優化服務流程,便利企業群眾辦事。
廈門市以創新驅動為核心,以優化營商環境為基礎,以深化政企交流為紐帶,為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關鍵支撐。目前,全市民營經營主體累計91.6萬戶,占全市經營主體97.2%,已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主力軍。
(廈門日報記者 蔡綿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