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氣溫逐步下降,一年一度的候鳥遷徙季悄然拉開帷幕。近日,一些市民朋友在筼筜湖湖心島及周邊水域驚喜地發現,不少鸕鶿翩然而至。
昨日,記者在筼筜湖湖心島周邊水域看到,六七只鸕鶿靜靜棲息于停鳥樁上,時而盤旋于湖面,時而俯沖入水捕食……這些“黑色剪影”在湖面劃出一道道曲線,為筼筜湖注入勃勃生機。
不僅筼筜湖迎來鸕鶿,也有市民在園博苑發現鸕鶿的蹤跡。最近幾天的清晨時分,不少市民在園博苑看到,一小群鸕鶿自遠處飛來,在天空盤旋、掠過湖面,隨后落在停鳥樁上或水岸樹梢間,與白鷺等水鳥相伴而棲,靜謐又充滿生機的畫面吸引許多市民駐足拍照,成為園博苑一道動人的生態風景。
市觀鳥協會會員、園博苑旅游開發部工作人員周龍杰介紹,目前觀測到的這波鸕鶿,可能是鸕鶿種群南遷的“先頭部隊”。隨著氣溫進一步降低,還將有更多候鳥陸續抵廈。根據多年觀察經驗,鸕鶿“大部隊”通常會在11月中下旬陸續抵達廈門,停留約4-5個月,直至次年3月前后再啟程返回北方。往年高峰時期,鸕鶿種群數量可達上萬只。鸕鶿“大軍”還會給園博苑帶來別樣“景致”——它們喜歡棲息在生態島上的木麻黃樹上,大量排泄物把樹木染成白色,宛如“下雪”,成為冬季園區的一大奇景。
在廈門的冬候鳥家族中,鸕鶿固然“人氣頗高”,但并非數量最多的“主力軍”。廈門市觀鳥協會副會長陳浩曾表示,真正構成廈門越冬水鳥主體的,是棲息于濱海灘涂的鸻鷸類小型水鳥,如黑腹濱鷸、紅頸濱鷸、灰斑鸻、金斑鸻等。這些水鳥主要以灘涂中的貝類、沙蟲等無脊椎動物為食,它們與鸕鶿、白鷺等鳥類一道,共同組成廈門冬日多姿多彩的生態畫卷。
據統計,目前廈門野生鳥類數量已達450種。廈門市觀鳥協會數據顯示,廈門的鳥大約70%是候鳥、30%是留鳥;在這些候鳥中,又以冬候鳥居多。
【延伸閱讀】
如何辨識鸕鶿?
鸕鶿體長約90厘米,全身羽色黑亮,臉頰與喉部白色,嘴尖下鉤是其最明顯特征。繁殖期時,鸕鶿頭部會出現白色絲狀羽,臉部帶紅色斑,兩脅具白色斑塊。每年11月至次年3月,廈門園博苑、筼筜湖、五緣灣濕地公園等水域都是觀賞鸕鶿的理想地點,尤其是在清晨和傍晚時分,常能見到它們盤旋、潛水、振翅的身影。
(海西晨報記者 仇慧亮)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文旅+”如何賦能鄉村振興?2025-11-04
挖掘泉州的鄉村之美、名橋之美、名山之美、飲食之美,讓時代記憶在城市更新中重煥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