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廈門市糧食行業協會(以下簡稱“市糧協”)第六屆三次會員大會在象嶼集團大廈召開,近150名行業代表、嘉賓齊聚一堂,共商產業發展新路徑。
從高度依賴外調的糧食純銷區,轉變為聯通國內國際的糧食中轉集散地;“飛地”糧倉遍布多地產糧區,優質糧油品牌矩陣持續擴容;全產業鏈年交易額穩步攀升……一個98%糧食依靠外調的城市,如何既守住糧食安全底線,又實現產業能級的全面提升?
答案就藏在廈門糧食行業的實踐中:通過內引外聯搭建國內外供應鏈,破解糧源供應難題;以“飛地”模式錨定穩定糧源,筑牢保障根基;靠品牌培育與全產業鏈協同,激活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象嶼集團總裁、市糧協會長鄧啟東表示:“深耕行業,久久為功,市糧協凝聚行業合力,筑牢糧食安全‘壓艙石’,助力廈門在服務國家糧食戰略、保障區域民生中彰顯特區擔當。”
內外聯動拓糧源 為純銷區保供助力
在近日落幕的中國國際糧油博覽會上,象嶼股份全方位展現農業全產業鏈供應鏈服務實踐與成果——扎根黑土建7大倉儲物流中心(倉容1300萬噸),多式聯運年調糧1000萬噸,搭數字平臺連接32萬農戶,這些數字為糧食安全保障提供硬核支撐。年產能翻三倍達到60萬噸、4萬噸小麥筒庫項目竣工……中糧海嘉的智能化工廠也成為廈門糧食加工的新地標。而海隆碼頭作為廈門唯一進境糧食口岸,去年進境糧食作業量超170萬噸、同比增長近4成,各類糧食品種在此集散,為城市糧食樞紐中心建設打下堅實基礎。
這些是廈門糧食行業群策群力、共筑糧食安全的生動縮影。廈門糧食安全的底氣還源于“外拓糧源、內優加工、數字賦能”三位一體體系的建設。
“十四五”期間,市糧協積極搭橋,組織企業與十余個主產省建立產銷協作,每年協調20余場展會、對接會、推介會等,助企拓展東南亞、南美糧源通道,多舉措助力外拓糧源;推動“五優聯動”全鏈條升級,落實保供穩價提質行動,以“24小時響應、48小時到位”效率,守護市民“米袋子”量足質優價穩;同時,發揮會員企業廈門同創空間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云糧網(廈門)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的力量,為供應鏈、港口、糧庫管理等提供全鏈條信息化服務,數字賦能助力樞紐建設。
品牌技能雙驅動 激活產業內生動力
“企業獲得‘中央企業先進集體’‘中國好糧油’‘放心糧油示范加工企業’等100余項重要殊榮,每一項都離不開市糧協的積極協助。”中糧海嘉(廈門)面業有限公司參會代表的話,道出了廈門糧食企業對市糧協的認可。五年來,市糧協聚焦產業高質量發展,錨定“品牌+技能”雙輪驅動戰略,為行業注入強勁動能。
在品牌建設方面,市糧協深耕“廈門優質糧油”品牌提升工程,積極組織企業參加“好糧油”“放心糧油”評選活動,2021年至2024年,市糧協共幫助十幾家廈門企業斬獲國家級獎項,協助20多家廈門企業參評省級“放心糧油示范工程”獎項。同時搭建“甄選糧油一條街”線下推廣平臺,聯動廈門日報等,每年開展10余場品牌推介,讓本地優質糧油走進社區、貼近百姓,持續擴大品牌影響力。
在技能提升和人才庫建設方面,市糧協聯合市總工會、市發改委搭建成長平臺,累計舉辦5屆職工技能大賽,覆蓋糧油質量檢驗、倉儲管理等關鍵崗位,累計培訓職工數百人次。市糧協黨支部書記、監事長,中糧集團福建區域辦公室秘書長莊恭曦表示,市糧協始終以“促交流、育人才、提業務”為宗旨,通過以賽促學、以訓賦能,積極推動建立行業人才庫,為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打造人才引擎。
搭建政企連心橋 精準破解企業發展問題
“翔安糧庫三期工程經過兩年的順利建設,將于明年6月竣工、明年9月投用;龍頭山庫區明年將啟動糧食批發市場提升改造。”市發改委一級調研員、儲備流通處處長陳重慶說,2026年是實施“十五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希望市糧協繼續為推動廈門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再立新功。
成績的背后,是市糧協多年來的扎實作為。“十四五”期間,市糧協架起政企民溝通的“連心橋”,以精準服務與高效協同凝聚行業共治合力。
在政策協同層面,市糧協主動擔當政企溝通紐帶。我市首次對糧食安全保障立法時,市糧協深度參與《廈門經濟特區糧食安全保障規定》的制定與實施;同時牽頭開展行業調研,圍繞市場發展、品牌使用、采購規范等議題形成多份高質量報告,為政府決策提供有力支撐。
在企業服務方面,市糧協建立“會員走訪常態化”機制,搭建專屬服務平臺。與銀行等金融機構開展“點對點”銀企對接,助力中小企業融資;與多家專業檢測機構達成合作,提供便捷服務;提出農產品初加工用電等多個建議,積極為行業發聲。行業治理中,積極牽頭規范市場秩序,發布《廈門糧油市場保供穩價工作的自律倡議書》,建立品牌維權與咨詢機制,為企業知識產權保護提供支持。
“市糧協就像‘娘家’,無論是相關領域政策咨詢,還是為企業紓難解困,都能第一時間響應。”廈門百應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朱金松表示,市糧協的精準服務讓企業發展更有底氣。
(廈門日報記者 沈彥彥 通訊員 傅琳琳 鄭少斌 王欣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