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廈門眼科中心青光眼學科帶頭人王玉宏主任帶領醫療團隊,成功為患者鄭老伯實施福建省首例青光眼Hydrus微支架植入術。該手術不僅填補了省內技術空白,也讓廈門眼科中心躋身全國首批開展該技術的醫療機構行列,為像鄭老伯一樣的輕中度青光眼患者提供了擺脫長期用藥困擾的新選擇,有力彰顯了中心在技術革新與??埔I方面的雙重實力。

青光眼傳統治療困境
用藥負擔到不可逆視力威脅
在眼科疾病的舞臺上,青光眼無疑是一位 “狠角色”,它是全球不可逆視力損傷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開角型青光眼更是其中的常見類型,根源是眼內液體(房水)引流通道堵塞導致眼壓升高。傳統初始治療為藥物,但長期用藥麻煩、易引發眼部疾病,患者依從性差。
作為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合并年齡相關性白內障患者,鄭老伯就被高眼壓困擾多年,視野持續縮窄,每天需按時滴多種降眼壓眼藥水,不僅麻煩,長期用藥還讓眼部干澀不適...這也是千萬青光眼患者所面臨的共同困境。

僅一根睫毛大小
“三重引流”帶來治療新變革
針對傳統治療的痛點,青光眼微創手術技術代表Hydrus微支架以 “精準疏通、生理適配” 的設計,成為了輕中度開角型青光眼的革新性解決方案。這個堪稱眼內“救命支架”——僅一根眼睫毛大小,由具有生物相容性和形狀記憶特性的鎳鈦合金制成,其弧形結構貼合眼內天然引流通道(Schlemm管)的解剖形態,生物相容性好,植入后患者也無任何異物感。

△Hydrus 微支架整體呈弧形,前端為半管狀結構,后端為管狀結構,長度約10毫米。
手術中,王玉宏主任在高倍顯微鏡下精準操作,將Hydrus微支架熟練植入眼內天然引流通道,通過“撐開”堵塞的通路,直接疏通阻滯的房水并同步摘除混濁晶狀體,一氣呵成。既從根源解決青光眼眼壓控制難題,又同步改善患者白內障導致的視力模糊,實現“一臺手術,雙重獲益”。
術后檢查數據亮眼:鄭老伯的眼壓從術前的35.5mmhg大幅降至13mmhg,并從術前多種藥物減量為術后不需使用任何降眼壓藥物,視力較術前顯著提升,目前眼部恢復良好。
“Hydrus微支架植入過程更為快速、簡單,侵入也更小,能幫助長期用藥患者減少藥物副作用、避免漏滴困擾。”王玉宏主任表示,作為國際青光眼微創前沿技術,它不同于傳統藥物的被動降壓,憑借 “三重引流” 主動疏通天然引流通道,實現了高效穩定的降眼壓效果。
“三重引流”技術突破:
1.直接引流:尾端管狀結構留于前房,房水直接流入Schlemm管,繞開小梁網,快速降眼壓。
2.Schlemm管支架支撐:前端半管狀結構植入 Schlemm管,有效擴張管道并防術后塌陷,維持引流穩定。
3.多路徑輔助引流:前端三開窗設計,在 Schlemm 管擴張、小梁網通透性提升后,形成多路徑引流,提高效率。
這種多重引流機制讓Hydrus微支架在降眼壓、減藥物依賴上效果顯著,還能避免傳統濾過手術的常見并發癥。王玉宏主任強調,該支架主要適用于輕中度開角型青光眼患者,尤其適合正在滴眼藥水、需做白內障手術且想減少用藥的人群。但需注意支架無法治愈青光眼或挽回已受損視力,早發現、早治療是關鍵。
以標桿實力守護 “清晰視界”
構建青光眼全周期診療體系
廈門眼科中心青光眼科作為全國青光眼微創診療標桿,多年來,在學科帶頭人王玉宏主任的引領下,以高水準專家梯隊筑牢專業根基,搭建 “青光眼微創手術+青光眼疑難眼病會診” 雙核心平臺,熟練掌握360°粘小管相關手術(GATT/ABiC/MAT/CP)、KDB刀小梁切除術、內窺鏡手術、微脈沖、XEN、小梁網微支架iStent inject W植入術等國際前沿微創 / 無創術式,配備全球先進診療設備與完善隨訪體系。依托國家眼部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青光眼分中心等國家級平臺,深耕多項各級科研課題,持續以技術革新引領行業發展,為常規及疑難青光眼患者提供高品質診療服務。
此次首例青光眼Hydrus微支架植入術的成功開展,進一步夯實科室的區域技術引領地位。未來,科室將持續聚焦國際眼科前沿技術,以更精準、安全、人性化的診療服務,為更多青光眼患者守護清晰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