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房子我們租了30多年,今天終于成了真正的主人,以后我既可以重新裝修,也可以置換新的房子。”在蓮湖大廈二樓的公房出售服務大廳,年過花甲的張女士領到產權證時,眼眶泛紅。
自今年2月我市啟動直管公房出售工作以來,市住房和建設局打出一系列便民“組合拳”,至今已幫助1800多戶承租家庭實現從“承租人”到“產權人”的身份轉變。
服務做“加法”
窗口周六也受理申請 提供預約上門辦理
去年年底,我市出臺公有住房出售政策,允許符合條件的承租人購買其承租的市直管公房。今年2月,這項惠民工程正式啟動。
市住房和建設局特地在蓮湖大廈一樓和二樓設立服務窗口,為申請人提供從購房咨詢、預約、收件、受理到繳款、合同簽訂、公積金提取、銀行按揭的“一站式”服務。一樓服務窗口,自今年10月起,每周六照常受理申請。
公房出售專班工作人員通過電話對承租戶進行一對一政策宣傳,至今已撥出5373通。線上申請系統開通了“不見面”受理功能。對于行動不便的特殊群體,專班工作人員提供預約上門辦理合同簽訂。
簽完購房合同后,承租人只需授權委托,即可由工作人員代辦產權證領取、交納稅款等后續事宜,真正實現“只進一門”的全流程服務。截至目前,我市已完成1800多套直管公房出售工作,惠民工程“進度條”穩步推進。
流程做“減法”
翻查檔案并反復審核 為民解憂不遺余力
前不久,住在湖濱南路的孫先生欲購買父親更名取得的公有住房,需核算父親家庭的優惠政策住房面積情況。可父親早年過世,有些佐證材料已丟失。
“如果能找到材料,能省下近10萬元房款!”得知情況后,專班調查人員主動作為、多方查檔,最終找到關鍵證據,讓孫先生以成本價圓了購房夢。
開具未享受異地城市政策住房證明,是另一普遍難題。
“為了減少流程,我們主動承擔起了協調、辦理工作。”負責調查的工作人員表示,“先通過住建系統查詢相關城市政策所屬部門,然后電話溝通,再以‘公對公’形式發函,對方單位回函開具證明。”申請人俞女士先后在武漢和上海工作過,公房出售專班通過發函協調,最終幫其順利購得匯文路70多平方米住房。
資金有“通道”
銀行進駐和公積金提取秒批 提升承租家庭購買力
不久前,在蓮湖大廈二樓服務大廳,剛辦完32萬元貸款業務的張女士長舒一口氣。辦理前,她正為無法一次性交清房款發愁。在專班人員指引下,她直接在大廳辦妥貸款手續。據悉,目前,有10家銀行進駐專班辦理公房出售貸款“一站式”業務。
另一突破發生在9月。我市公房出售系統與公積金提取系統完成對接,購房人可直接通過公房出售系統線上申請公積金提取支付購房款,享受全程網辦、秒批秒辦的便捷服務。
近日,購房人林先生在簽訂合同時發現資金不足,最后通過系統線上提取公積金。僅15分鐘,所有手續辦理完畢,加上自有資金付清全部房款。
這一創新舉措極大提升了資金支付效率。數據顯示,9月以來,全市已有234戶通過系統提取住房公積金,總額超過3015萬元。
執行設“標尺”
統一標準破解13類難題 逐類給出解決方案
公房出售專班在實踐基礎上,系統推進業務審核和流程優化,成效顯著。
其中包括,規范拆遷安置房和工齡認定標準;匯總待審件中的拆遷安置、多人承租等13類共性難題,并逐類給出解決方案;完善異議處理流程,明確補正材料要求和辦理時限等,形成“受理—審核—反饋”閉環管理,提升處置時效性。
“依法依規、實事求是,先易后難、有序推進,有利于當事人、照顧弱勢群體。”市住房和建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這幾項原則貫穿公房出售工作全過程。
從手持喇叭宣傳到上門服務特殊群體,從歷史檔案里尋蹤到重新核定退還房款……廈門公房出售的破與立,幫助眾多家庭實現從“租房”到“有房”的民生跨越。
(廈門晚報記者 高金環 通訊員 黃丹虹 林藝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