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在线视频一区_久久不射2019中文字幕_国产91精品久久久久久久_天堂va蜜桃一区二区三区漫画版

注冊
閩南網 > 專題 > 專題新聞 > 正文

全面小康,一個都不能少——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的探索與實踐·扶貧篇

來源:福建日報 2017-08-25 08:11 http://m.413629.com/

  黨支部站“前臺” 坦洋當上領頭羊

  《擺脫貧困·加強脫貧第一線的核心力量》提出:“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相對集中的生產活動、社會活動減少了,但這不是一盤散沙……更需要一種凝聚力,把大家、把千百戶農民吸引到一起,發展商品生產。”凝聚力從哪里來?

  時任福安縣社口鎮坦洋村黨支部書記劉智勇回憶——

  別看現在的坦洋村名氣這么大,當年,我們一樣窮得拆房賣瓦呢。

  1982年,村里只有集體的70畝茶山和群眾零零星星的“籬笆茶”。那時我父親劉少如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就帶著村里的黨員干部帶頭在“祖宗山”上開荒種茶,群眾紛紛跟了上來,集體和個人茶園迅速發展到600多畝。

  在商品經濟海洋中發展集體經濟,需要膽識和公心。當年我父親到省城,要到60萬元貸款,個別干部覺得這錢燙手,干虧了怎么辦?我父親卻充滿信心:“錢,不是裝在個人口袋里,群眾會支持的。”他站在剛辦起的村茶廠門口,立下“軍令狀”,“干好了睡棉被,干虧了睡稻稈!”

  黨員干部帶頭加班加點。最長的一次,七晝夜機器不停人不歇,個個累得像喝醉似的,走路跌跌撞撞,但沒有一個人拿過加班費。

  到年終,算盤“噼里啪啦”響,干部群眾都笑咧嘴:村集體、群眾收入各二三十萬元,上交國家稅收十多萬元。

  這些事,后來我父親都在1989年2月到寧德地委機關給干部作改革形勢報告時講了。當時的地委書記習近平夸他:“改革要擔風險,創業要有帶頭人。” 這對他、對坦洋,都是非常大的肯定。

  1988年7月,習近平剛到任寧德地委書記不久,就到村里調研。那年初,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

  我記得習書記來的那天,穿著深藍色短袖,個子很高,褲子上還有補丁。沒想到,這么年輕的地委領導,卻穿得這么樸素。我本來準備了材料向習書記匯報,習書記說“不用念材料,我來問,你來答就好”。他最關注的是兩個問題:一是怎么更好發揮農村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另一個是怎么增加村集體收入?

  為了解茶園情況,他沿著山路,爬上村后山一處山頭,鞋子上都沾滿了泥巴。習書記提出,坦洋村要大力發展特色茶產業,黨員干部要發揮示范帶頭作用。他說,農民要想脫貧致富,必須有個好支部;農村奔小康,黨組織要真正能站到“前臺”,真正能居于“第一線”。我聽了一直記在心上。

  在習書記的鼓勵下,村兩委更有底氣了,我們提出“誰種誰所有”,鼓勵村民墾荒種茶,使荒蕪多年的“祖宗山”“宗祠山”變成了茶山。短短數年,全村茶葉種植面積增至3000多畝。

  坦洋村后來成了習書記的農村黨建聯系點,他又來過幾次。

  一次是鼓勵我們,“閩東學‘三洋’(福安社口鎮坦洋村、福鼎疊石鄉竹洋村、古田鶴塘鎮西洋村),坦洋要當領頭羊”,不斷放大“坦洋工夫”的品牌效應,因地制宜,壯大茶葉經濟。

  他對我們說,農村黨組織,可是脫貧第一線的核心力量。經濟搞上去了,黨員的理想信念、先鋒模范作用,都只能強化,不能削弱。

  還有一次是習書記即將調往福州的1990年5月4日下午,他又一次來到村里,與干部群眾一起座談。他說:“喝過坦洋工夫茶,人走情常在。你們有到福州城來,就來串串門、拉拉家常吧。”

  那幾年,坦洋村發展很快,1991年成為省級“文明村”,黨支部跨入“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行列,村資產超過300萬元,是名副其實的閩東明星村了。

  如今,每次在電視上聽習近平總書記說到共產黨人應不忘初心時,我都會想起他走在茶園山路上的背影,覺得非常親切、溫暖。

  農業產業化,“首貧縣”變小康縣

  《擺脫貧困·弱鳥如何先飛》寫道:“閩東主要靠農業吃飯,我們窮在‘農’上,也只能富在‘農’上。小農經濟是富不起來的,小農業也是沒有多大前途的。我們要的是抓大農業。”在全省奔小康中,習近平多次指出,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要有一個過程,而農業產業化不僅是實現這一轉變的必由之路,而且是脫貧奔小康的重要途徑,一定要把農業產業化同奔小康工作緊密結合起來。

  時任省委小康辦綜合組組長賴詩雙回憶——

  1995年10月,福建省第六次黨代會提出新的戰略目標:1997年基本實現小康。

  基本小康,有一個明確的衡量標準,就是80%以上農戶、80%以上的村、80%以上的鄉鎮達到小康標準。

  時任省委副書記習近平認為,奔小康的前提是發展生產力,這是物質基礎,農民收入是核心。他到各地開展調查研究時,經常鼓勵通過發展農業產業化,推進農村奔小康。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壽寧縣的“半縣花菇半縣茶”。

  壽寧縣當時號稱全省“首貧縣”。該縣大安鄉溪乾村因有村民“夫婦同穿一條褲”,又被稱為全省“首貧村”。

  習近平對壽寧縣脫貧工作一直很關心,在福建工作期間他多次到壽寧縣調研檢查脫貧工作。早在閩東工作時,他就提出,壽寧的特色是山,經濟發展就是要唱好“山歌”,把山開發出來,還要持之以恒,認準路子走到底。

  1996年8月上旬,習近平到閩東調研指導奔小康和災后工作,又去了壽寧,看了幾個村子。其中一個是清源鄉旸尾村(現為陽尾村)。這個村農業開發主要有兩大產業,一個是茶葉,另一個是花菇。那時壽寧縣發展花菇才兩三年,市場好,一公斤鮮菇可以賣七八十元。旸尾村七成以上村民種花菇。

  習近平進入菇棚查看。菇農拿出菇筒介紹說,花菇是新品種,葉面比香菇厚,上面有自然裂開的像爆米花似的紋路,很漂亮,價錢好。他看了說“這很好”。

  之后,習近平在新的村委會議室召開座談會,來了很多村民。會議室里坐不下,他們就站在門外。

  縣里介紹說,菇農人均增收近千元,花菇成為村民致富的新路子,也成為縣里財政收入的支柱產業之一,縣里著力打造“半縣花菇半縣茶”產業格局。

  習近平聽了很高興,說茶葉、菇是壽寧的特色產業,要把它們作為優勢產業、農民增收的重點項目抓好。對如何增加農民收入,他又從一地多用、一年多熟、季節差、品種優勢、品種特色化、加工增值、品牌建設等七個方面談了意見。

  也在那次,習近平第三次去了下黨鄉。他對鄉干部說,“半縣花菇半縣茶”是壽寧的路子,下黨的路在哪里呢?“一鄉一業、一村一品”,他希望下黨多抓幾個骨干產業,不斷地增收,不斷地奔小康。

  1997年2月,在習近平的推動下,省委、省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農業產業化的意見》,確定了我省發展農業產業化的發展目標、主導產業發展方向、扶持措施等。這離中央提出發展農業產業化沒多久,在全國也是比較早出臺的貫徹意見。

  1997年下半年,習近平又提出發展“現代農業”的新理念,要求因地制宜發展現代農業,推進農村新一輪創業。

  各地涌現出一大批農業產業化典型。比如永春蘆柑、平和蜜柚、天寶香蕉、安溪茶葉、連城地瓜干、福清烤鰻、寧德大黃魚、古田食用菌、沙縣板鴨等,現在還很有名氣,當時都已發展到相當規模,有的產值超過億元,成為這些地方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柱。

  壽寧縣的“半縣花菇半縣茶”也從小到大、從劣到優發展起來了。在1997年底,全縣一舉脫貧,當年全縣茶、菇實現產值7億多元,農民人均收入2700多元,比1994年增長1500元。

相關閱讀:
新聞 娛樂 福建 泉州 漳州 廈門
猜你喜歡:
已有0條評論
頻道推薦
  • 學查改深融 成效惠民生——貴州、西藏、新
  • 中央檔案館向社會集中開放第七批館藏檔案
  • 三峽工程上半年運行情況良好 綜合效益顯著
  • 新聞推薦
    @所有人 多項民生禮包加速落地快來查收 三峽大壩變形?專家:又有人在惡意炒作 北京新一波疫情為什么沒出現死亡病例? 戴口罩、一米線 疫情改變了哪些習慣? 呼倫貝爾現幻日奇觀 彩虹光帶環繞太陽
    視覺焦點
    石獅:秋風起,紫菜香 石獅:秋風起,紫菜香
    石獅環灣生態公園內粉黛亂子草盛放 石獅環灣生態公園內粉黛亂子草盛放
    精彩視頻
    斜視手術什么年齡做較合適?
    斜視手術什么年齡做較合適?
    醫解百科︱荔枝怎么吃不上火?(視頻)
    醫解百科︱荔枝怎么吃不上火?(視頻)
    專題推薦
    關注泉城養老服務 打造幸福老年生活
    關注泉城養老服務 打造幸福老年生活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

    新征程,再出發——聚焦2021年全國兩會
    2020福建高考招錄
    48小時點擊排行榜
    臺風“丹娜絲”昨日生成 今日廈門風勁雨 廈鼓輪渡游客航線今日下午或停航 五通客運碼頭廈金客運航線今日停航 廈門同安“環東風情季”系列活動啟幕 開 廈門思明區多路段將限行 涉及斗西路、鳳 天際茶盟·安溪鐵觀音云端之旅正式啟航 “知行泉州到安溪燃動一夏”非遺盛宴啟幕 泉州海事局啟動Ⅱ級響應 全力防御臺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