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在线视频一区_久久不射2019中文字幕_国产91精品久久久久久久_天堂va蜜桃一区二区三区漫画版

您現在的位置: 閩南網 > 教育 > 留學 > 正文

廈門海歸:牛津大學鍍過“金”月薪僅1500元

  【專家說】

  工作經驗很重要 給海歸成長時間

  “想在回國一兩年內就把留學成本撈回來,對沒有工作經驗的年輕海歸來說,是不可能也不實際的。”啟德教育廈門辦公室負責人陳君南說。

  不過,在陳君南看來,是金子總會發光的。

  “海外留學經歷對個人職業發展是非常有用的,特別是外語優勢和國際化視野,會讓海歸今后的薪酬快速上升。”陳君南說,在去年10月份,他們曾根據6784個海歸樣本,做過一份《海歸就業力調查》。報告顯示,30%左右的海歸回國后都是從基層做起,他們的優勢往往在工作3—5年后得到體現,一般都能獲得加薪或升職的機會。

  陳君南強調,調查顯示,海歸薪酬高低,與是否有工作經驗有非常重要的關系。“在國內工作過或在國外有工作經驗的海歸,月薪會更高。”陳君南說。

  “家長不要那么著急,應該給年輕的海歸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陳君南說,更強的適應能力、溝通能力、思辨創新能力以及獨特的國際視野都是多數海歸的優勢,但海歸也可能“水土不服”,也需要時間和機會去證明自己。

(記者 郭舒晨)

  高中就出國未必是好選擇

  廈大能源研究院的劉運權教授回國之前在美國一家石油公司做生物能源開發,在海外有近17年的工作經歷。他說,目前他在廈大的薪酬遠比不上他在美國的待遇,但因為有一個中國夢,所以他還是毅然舉家來到廈門開始他的科研工作。

  劉教授認為,現在很多高中生就出國讀書,其實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他認為,年輕人最好讀完大學再去國外讀研究生,至少在國外有三年的工作經驗,再回來才可能被重視。當然,這也不能一概而論,有些孩子適應能力強,而且有遠大的目標,英語水平也不錯,提前出去也未嘗不可。

  劉教授說,他身邊就遇到過好幾位小留學生,回國后即成為“海帶”。他們缺乏實際能力,即使有文憑也無法勝任工作。況且,如今海歸有很多都是四五十歲的人,他們當初出國的時候就比現在的小留學生要難,而且在國外有十幾年打拼的經歷。同為海歸,“海帶”們和他們比在職場是沒有競爭優勢的,所以別說薪酬多少,就連找工作也難。

  劉教授建議,是否去國外讀書,家長和孩子要有一個全面的考量,盲目跟風只能是害了孩子。

  “我覺得孩子太小還是別送出去,回來后再想要適應國內的環境很難。”智聯招聘廈門負責人劉先生也說,“特別是難以適應國內企業的文化和管理制度,還有整個大的國情。”

(記者 吳笛)

  >>>點擊進入教育頻道 體驗更多精彩

  【企業說】

  海歸不是優勢,技術才是飯碗

  沒技術+可替代=劣勢

  “我們對海歸人員沒有特別的期待。”廈門惟華光能有限公司總經理范斌是從瑞士留學回來的博士,但他表示,在實際工作中,“如果沒有特別才能的話,海歸不一定有優勢。”

  他認為,自己回國后直接創業成功,得益于掌握了填補國內空白的關鍵技術。“除非是學很高端的技術,不然留學也沒有多大作用,國內的本科教育又不比國外差。”他說。

  “我敢說,許多海歸沒有什么不可替代性,但對薪資的要求卻比較高,同樣的崗位,他們開口就要5000元,而國內的畢業生往往只要兩三千元就可以了。”他坦言,比起沒有留學背景的人,“他們甚至還有許多劣勢。”

  “還是要調整好心態。回到了國內,就要根據國內的情況,一點一滴從基礎做起。”他這樣建議剛回國的留學生們。

  能力+責任=價值

  “我們采用同樣的薪酬、待遇標準,拿多少錢,要看你有多強的能力,還要看你承擔了多大的責任。”愛芯環保科技(廈門)有限公司總經理鐘喜生說。

  據他介紹,公司與廈大合作的一個項目中聘用的都是該校的海歸,“他們的技術開發能力很強。”他沒有透露具體的薪酬待遇,但是他說,“帶著價值回來,價格就會體現這種價值。”

  鐘喜生認為,海歸人員的定位要準確,擇業時要“忘掉自己的身份,以滿足公司需求為原則”。

  技術+項目=待遇

  “他們有良好的學術背景,又是帶著項目進入公司,定位高,貢獻大,待遇當然也要好。”廈門北大之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的馬凌燕主任興奮地向記者介紹公司里的兩位海歸人才。

  據了解,這兩位海歸是從日本和法國回來的,不僅懂技術,手頭上還有相關研發項目。專家評估后發現,其價值高達幾千萬元,公司自然很歡迎。

  她說,除了付給薪酬、解決住房外,“他們是當然的研發一把手”。公司為他們建設了專屬實驗室,還組建了研發團隊,加快技術項目轉化。另外,他們也可以利用本公司的技術平臺申請國家科研經費。

  馬凌燕表示,公司是做生物醫藥的,“想要成為這個高科技行業的龍頭,靠的就是技術和項目。”公司期待更多海歸加入,但也希望海歸能多了解國家的政策和行業資訊,“這樣才能最快地把技術轉化為成果。”

(記者 陳毅彬 實習生 羅益強)

上一頁 1 2下一頁
分享到: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版權聲明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網站地圖 | 回到頂部 關注海峽都市報閩南版報社官方微博

電話:0595-28985153 傳真:0595-22567376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田安南路536號五樓 在線QQ客服

CopyRight ?2020 閩南網是由福建日報社(集團)主管 版權所有 閩ICP備1020650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5120190010

閩南網擁有閩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閩南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