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火燒赤壁、賺荊州、取成都、奪漢中……《三國演義》中經典橋段可能是虛構的。三江學院歷史與文化地圖研究會近日成立,研究會主任許盤清教授癡迷于繪制歷史地圖。他翻遍古書,還原了三國時期古地圖300多幅。經過對比,許盤清教授發現,《三國演義》中的部分經典橋段地理方位混亂,應是虛構情節。
《三國演義》中經典是虛構的?
“過五關斬六將”地理方位太混亂
許盤清教授說,歷史與文學是兩個不同的層面,文學重在塑造人物典型,但演義小說畢竟不是完整的歷史,不能完全站在史學的角度評價真實性。就《三國演義》故事本身而言,如“公元207年,劉備三顧茅廬”,當年諸葛亮27歲,“講的是歷史;而“草船借箭、火燒赤壁、賺荊州、取成都、奪漢中”則為虛實相雜,一方面要照顧歷史,另一方面又要突出人物和情節。群英會、蔣干中計、周瑜打黃蓋、草船借箭、連環計、借東風、火燒戰船、智算華容等等,經過戲劇化的演繹,千百年來早已膾炙人口,婦孺皆知,并由此產生出許多成語,影響深遠。實際上,這些人們耳熟能詳的故事大半是藝術虛構,或是移花接木,張冠李戴。
“過五關斬六將”是書中流傳最廣的故事之一。許盤清教授認為,羅貫中為了表現關羽不辭艱辛千里尋兄的忠貞之節和義勇之慨,虛構了一個“過五關斬六將”的情節,讓他先赴河北,再折回汝南,這在小說藝術上是允許的。問題在于,由于歷史地理知識不足,虛構有一個相當大的漏洞——地理方位混亂。
按照情理,關羽既然要到河北投奔劉備,那么,他離開許都之后,就應該向北,直驅延津(今河南延津西北)或者白馬(今河南滑縣東),渡過黃河,即可進入冀州境內。然而,書中卻讓他先過東嶺關(虛構的地名),接著突然莫名其妙地折回西北,跋涉四百多里,走到洛陽,白白繞了一個大彎;然后才折回東方,經過汜水關(即《演義》第五回寫到的虎牢關)、滎陽,最后再到達滑州(應為白馬),從那里過河。這樣的路線,猶如一個大“之”字,讓人物來回折騰,行程將近千里,完全不合邏輯。
究竟如何判定真實性?
將《三國演義》情節與《三國志》一一比對
許盤清教授到底是如何得出《三國演義》僅有六分真的結論呢?許教授表示,《三國演義》總共一百二十回,他將每一回中的每個故事情節與《三國志》一一比對。后又與《后漢書》、《晉書》等進行比照,總結發現《三國演義》中符合史實的情節約占60%。其中諸葛亮的虛假成分是比較多的;其虛構部分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其一,神化諸葛亮;其二,丑化曹操、周瑜;其三,對晉的丑化。
許盤清完成了《三國演義》、《三國志》、《后漢書》等史籍的文本對照后,繪制了300多幅地圖,把三國時期發生的大戰役、大事件,一一表現在尺幅之中,引人入勝,使讀者如同置身當年金戈鐵馬中。這一科研成果,以《三國風云地圖說》出版。許盤清推出《三國演義·地圖珍藏本》,150多處戰役、局勢、變遷、地理、地勢要點位置,插配了相關150多幅地圖,大大幫助讀者更加深入了解《三國演義》的思想和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