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古藝
在秦三杰的工作室,不大的房間除了貼滿了獲得的證書和專利外,令人矚目的還屬他的拿手絕活、靜靜地躺在展柜里的《蟈蟈白菜》。秦三杰說,1只蟈蟈通常由6種絹料制成,須、頭部、身體、翅膀、腿、鱗片用材各不相同。“要制成一只完整的蟈蟈需要經過100多道工序,耗時20天。”
在展柜中,一棵精美絹制白菜上面,趴著兩只絹制蟈蟈,乍看上去跟真的一樣。白菜青翠欲滴,蟈蟈眼睛炯炯有神,翅薄而透,后腿似強有力地蹬著地面,就連腿刺清晰可見。用手輕輕一碰蟈蟈的兩支胡須,倒撫還可以感覺到上面根根略澀的絨毛。
為了達到這樣的逼真的藝術效果,秦三杰沒少下功夫,在幾十年對蟈蟈的觀察研究中,他早已經對這些了如指掌了。
時間回到1956年,秦三杰參軍入伍,雖然離開農村,他依然鐘情著自己的絹蟈蟈,一有時間就積累素材,動手制作。4年后,秦三杰從部隊轉業,來到上海樹脂廠工作。他還用4年的時間學習繪畫,并虛心求教于國畫大師張大壯、瓷盤畫家吳維鴻、雕塑家林鴻喜、佘剛旭、鄭才守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