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河南道口古鎮大集街上,人來人往,商店林立,熱鬧非凡。在大集街49號院,院墻上掛著“秦三杰工作室”的牌匾,順著巷子走進小院,秦三杰正坐在躺椅上吃早飯。
看到“行走隋唐大運河”考察組來訪,秦三杰連忙起身,快速地抖了抖散落在身上的飯米粒,移動著被棉襖裹得厚實的身子,邁著微小地步伐笑迎訪者……一系列動作敏捷利落。誰也不會想到眼前這位老人出生于1921年,如今已經96歲高齡。
熟知秦三杰的人都知道,他除了是位長壽老人外,還有個特殊的稱呼: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秦氏絹藝”第11代傳承人。雖從事“絹藝”工作多年,屢獲殊榮,但他仍不滿足。“我要讓‘秦氏絹藝’發揚光大,不僅成為藝術品,甚至要走進尋常百姓家。”
秦三杰手捧娟藝“大壽桃”合影留念。中國青年網實習記者 李華錫 攝
初入門庭
走進秦三杰的工作室,掀開門簾,一塊啟功先生題的牌匾“傳世絹藝”便映入眼簾。作為“秦氏絹藝”第11代傳承人,秦三杰與絹藝的“相識”還要追溯到90年前。
秦三杰說,根據《秦氏族譜》記載,“秦氏絹藝”已有近400年歷史。起初老祖宗出于生計,用絹布制作工藝品,后來練就絕活,為了養家糊口,這門技藝代代相傳,傳到秦三杰這,已經是第11代。
“我小時候經常揣摩著畫一些小動物,而且畫的頗有幾分相似。”6歲時,按照祖訓,秦三杰開始跟隨父親學習絹藝。他從小表現出的過人天賦讓父親看在眼里,記在心里。最終,秦三杰的父親將他定為了“秦氏絹藝”的接班人。
為了培養秦三杰,父母讓9歲的秦三杰先后跟隨民間藝人韓學州、陳錦堂學習繪畫、雕塑,這為秦三杰以后的絹藝之路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學習絹藝,秦三杰幾乎到了癡迷的狀態。他經常在上衣口袋里裝著剪刀、絹和布料,只要一有空閑,他就開始做起了絹藝。然而癡迷絹藝的他差點因此丟了性命。一次,秦三杰獨自在村外行走,低頭只顧手中的活兒,竟不小心掉進了水坑,多虧在田間耕作的老伯將他撈出,放在石碾、牛背上空了半天水,最終撿回了一條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