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租人業務充滿隱患 人與時間任由支配
半個月前,20歲的女生涵子下載了一款名為“約單”的租人軟件,出售個人時間,陪同城好友看電影。“我每個小時收費50元,春節期間,兩天能有一單。”涵子說。
在微信中搜索“租人”,可以跳出數十個公眾賬號。這些打著“出租自己,獲取收益”招牌的租人平臺功能雷同,多由租別人和租自己構成。一款名為“來租我吧”的App首頁顯示,個人出租范圍包括逛街、聊天、K歌、陪加班、開車接送,均按小時收費,50元至1000元不等。用戶可以向對方發起預約,填寫約見的內容、時間、時長,等待對方接單。
囿于租人業務的特殊性,部分租人平臺也用大尺度的女性照片吸引用戶。在北京開中醫理療館的宋女士說,她每周能在租人平臺完成五六個訂單,時常碰到一些用戶問她是否提供特殊服務。
2016年,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信息服務管理規定》,提出“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提供者應按照 ‘后臺實名、前臺自愿’原則,對注冊用戶進行真實身份信息認證。”然而,多數租人平臺卻并未履行。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嘗試在“來租我吧”平臺中使用了虛假的照片、資料,輸入手機驗證碼,不用實名認證即通過注冊,幾分鐘后,便可以發布租人需求。該平臺的客服人員表示,平臺內也有實名認證的窗口,但并不強制,即便未實名,也可使用全部服務。
在浙江金道律師事務所律師張延來看來,租人平臺本身并不違法,但不強制用戶實名,是在鉆法律的空子。“如果實名認證不到位,當平臺上的注冊用戶之間發生了違法犯罪問題,平臺可能也無法逃避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