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問他:孩子,究竟是什么令你如此篤定,如果你回去就一定會得到那樣的對待?
他沉默了,我靜靜地等著他。過一會兒,我說:此刻我和你在一起,咱們做個試驗,即刻給父母打個電話,試著說出來,看看是什么結果?
他再三猶豫后,撥通了媽媽的電話,以前都是報喜不報憂,可這次說出了自己從來沒有提過的困難處境和絕望感。
他聽到母親在那邊說:想回來就回來吧,放棄不可恥……他突然嚎啕大哭:原來我是可以回去的,不是不可以……
等他情緒穩定了,我慢慢對他說:孩子,父母是誰?是催你吃飯、洗澡、寫作業的人,也是世界上最愛你的人,即使整個世界都拋棄你,而依然愿意接你回家的人,是給你無條件愛的那個人,是你碰到過不去的坎兒,就想到去投奔的人,是你永遠的港灣……這回相信了吧?
父母深刻地愛著自己的孩子。然而有時候,父母不知道如何去愛,令孩子感覺為:父母只愛分數,不愛我;送我遠走他鄉,也是為了保有親朋好友面前的體面。孩子犯錯誤了,羞辱他、嘲笑他、冷漠他,甚至施以暴力,以為那樣是在幫助他,令他印象深刻而不再重蹈覆轍。殊不知,這些 “不允許”,會烙印般刻進孩子的心靈,伴隨他長大成人,養兒育女。
人人內心里都住著一個父母,他(她)或許來自親生父母,或是老師,或是其他重要他人——那些能決定我們快樂與否,而我們又無力對抗的人,他們的態度內化為我們心中的父母,以后也如此對待著自己以及他人。
曾經被允許過,長大了才會允許自己累了,就歇一會兒;錯了,有勇氣改;偏了,可以拐彎;方向反了,可以掉頭……能夠允許自己的人,才能夠允許他人,尤其是允許所愛的人去自主選擇。
厚實而穩定的愛,令你敢于離開,也敢于回來,因為你一直感到安全。聽從內在的召喚,自由地決定離開或回來,停止浪費生命般的努力,也可不至于被最后一根稻草壓彎。
文章開頭的小張老師可以,其實項羽原本也可以,只是他被心魔——所謂自尊所累,而心魔是可以通過心理輔導被解咒的。(簡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