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張老師辭職啦,就是那個去年畢業留校任教的,去了南方的某大學。”學校里,人們竊竊私語。
小城的大學里,時有年輕教師為追尋理想而“裸辭”,奔向大城市的高校。每每有人離開,隨之而來的議論會持續發酵一段時間,語氣中帶著羨慕——欣賞他們的勇氣和魄力,當然也有微妙的嫉妒氣息流竄。
不到仨月,卻又聽說“小張老師回來了”!眾人倍受觸動:啊,這么快就回來了?他怎么好意思回來?
的確,他說那所大學沒有那么優質,是自己太理想化了,以為只要離開小城,就別有天地,其實不然……所以決定回來,從本職工作扎實做起。他看上去冷靜而堅定。
回來的消息比走更具爆炸性:原來,走了還可以回來!并且,還可以從頭干起!
我佩服小張老師的勇氣,腦海里也閃回出那些揶揄回歸的詞句“好馬不吃回頭草”“無顏見江東父老”。其實,我一直心有疑問:假如項羽回家見了江東父老,會發生什么呢?
若將從此深陷囹圄,或“被輿論凌遲”,那當然不能回,可江東是他的故鄉,是養育自己的地方,等待他的應該是關切和支持,是可以療傷后重新出發的力量之源。而他感到“無顏”,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自尊心——坍塌了,是他過不了自己心中那道坎兒!生命就此結束。
顯然,小張老師完全不同,他允許自己出去,也允許自己回來,或許他也考慮過回來后人們的看法,可最終沒有被“別人怎么看我”所統治和擺布;而項羽只允許自己出戰,不允許失敗,于是客死他鄉。
那么,是什么決定了人擁有這個“允許”?我想起一位留學美國的學生的經歷,他曾撥通了我的視頻電話:我快撐不下去了,可又不敢回去,父母花了這么多錢供自己上學,怕他們接受不了,我太沒用了;就這么回去,同學朋友會看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