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回到最需要醫療人才的家鄉去”
在美國完成博士后研究后,國外多家高校和研究機構向格日力伸出了橄欖枝。格日力一一回絕,他說:“我從高原來,我的根在高原。我要回到祖國,回到高原,回到最需要醫療人才的家鄉去。”
2001年7月,格日力回到闊別多年的家鄉青海,“當時青海的財政不富裕,但省里克服重重困難為我劃撥科研資金,提供實驗室。”從那時起,他的“日歷”里就再也沒有節假日。
在格日力的主持下,2003年,中國第一個集科研、教學、醫療為一體的高原醫學研究中心在青海建成。次年,國際高原醫學大會首次成功在中國舉辦。2006年,中國唯一的高原醫學重點實驗室在青海大學建成,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醫學固定研究基地在可可西里建成。同年,格日力領銜的高原醫學專業成為青海高校唯一的博士授予單位,實現了青海省博士學位授予點零的突破。
2010年青海大學格日力團隊與美國猶他大學合作,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了藏族人適應高原的兩個新基因(EGLN1和PPARA),成果發表在美國《科學》雜志,引起世界高原醫學界的震動。高原動物是否存在與低氧代謝相關的基因,一直是國際高原醫學界的未解之謎。格日力團隊與相關單位合作,在世界上首次發現了與低氧代謝相關的基因存在趨同進化現象,作為破解高原醫學國際謎團關鍵證據,或將終止這場世界范圍內的學術之爭。
“自己培養的土博士也會干出頂天立地的成果”
在青藏高原開展研究,所要付出的艱辛常人難以承受。為獲得精確的實驗數據與科研資料,格日力帶著學生,跟隨登山隊員攀登海拔6178米的昆侖山玉珠峰。為采集不同海拔高度的血樣、取得第一手的珍貴數據,當年54歲的格日力,克服超出正常值的血壓和強烈的高原反應,爬到了海拔5800米的數據采集點。在零下的雪域伸出胳膊,讓學生先采集自己的血樣。
2004年,格日力邀請6個國家的10多位專家學者,在青海召開國際高原醫學大會。會議確定了《慢性高原病國際診斷標準》,又稱“青海標準”。這是以中國人為主擬訂并得以通過的國際通行標準。作為世界上首部慢性高原病診斷標準,“青海標準”在國際范圍內讓大家對高原病有了清晰的界定。2010年玉樹地震,格日力帶著醫療救護隊,步行7公里趕到救災部隊駐地,逐個了解官兵身體狀況,依據“青海標準”,讓360多名高原病重癥官兵獲得妥善救治。
做研究和培養人才同等重要。“青海缺什么?就缺高層次人才。由于高原缺氧,很難引進人才。那怎么辦?實踐證明,自己培養的土博士也會干出頂天立地的成果。”格日力說。如今,格日力已培養了18名博士研究生,包括蒙古、藏、回、土、滿、漢等多個民族,很多人都已經是青海各大醫院和高校的骨干。每年,他們都會在格日力的帶領下,深入牧區兩三個月,為牧民免費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