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周四下課,學生都不舍得離開。”趙嘉福的助教喻融說,下課后,學生們在教室里實踐訓練到深夜是常有的事。
盡管不少學生們對古籍修復有著一份執著和熱情,但古籍修復仍是一門枯燥、時常需要坐冷板凳的專業。如何排解學生們的負面情緒?避免因耐不住寂寞而轉行?趙嘉福一邊教學,一邊總想著,怎么讓更多人愛上古籍修復。
“我想第一就是提高他們的興趣,第二個(是)要他們有成就感。”74歲的趙嘉福不僅懂得如何進行古籍修復,他還是篆刻、書法等方面的專家,“他們說,老師給我寫個字,我就給他們寫;他們說,老師刻個章,我就當場刻。”
趙嘉福笑稱自己就像是在為學生變魔術,時不時出個新花樣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們有求知欲,不能老是做一個東西,這樣他們的興趣很快就沒了。”
2016屆碩士鄭美玉是馬來西亞的留學(課程)生,本科畢業十年后,她選擇來到中國學習古籍修復的知識。她認為,趙嘉福老師最值得人欽佩的是他師者的胸襟。
“趙老師從傳統的手藝人,師傅帶徒弟這樣的形式走來。傳統的手藝人教徒弟總是要留一點絕招,但是趙老師都是毫無保留地教給我們。他這種胸襟是常人難有的。”
周四下午課程開始的時間是1點30分,但趙嘉福總是在中午12點就提前到來,在這一段時間里,他除了解答學生們實踐過程中的困惑之外,還會給有興趣學習其他知識的學生單獨“開小灶”。
問及他打算在教學一線上工作多久,趙嘉福的答案是:“我想我還能走得動,我就堅持下去,除非我有一天要躺在床上了,我就無能為了。”
在趙嘉福的心里,總有一份傳承的使命,“我的付出是應該的,為什么?我要有一顆報恩的心,我現在的手上技術都是老一輩傳給我的,他們又得到了什么?他們也毫無保留,我覺得要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