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學院打算在微信公眾號上介紹一下各個專業的負責人,因為不想千篇一律、索然無味,所以希望由學生們“操刀”,通過生動活潑的采訪寫出富有個性和人情味的文章。于是,我就收到了學生為我“量身打造”的采訪提綱,問什么的都有。比如,有人問“許多家長認為高中不能談戀愛,但僅僅經過一個暑假,到了大學就可以談戀愛,對于這種態度您怎么看”,還有人問“開心消消樂您打到多少級”“您最近單曲循環最多的是哪一首歌”……
這就是傳說中的90后,不贊不黑地說,反正我在同樣的年紀是不會問老師這些問題的。倒不是不敢,而是“師生有別”的意識揮之不去。所以,我們當學生的時候,老師們大概沒有今天這么“累”。個中差別一言以蔽之就是,當年的老師只有把課上好就能獲得學生的信任,而今天的老師只有獲得學生的信任才能把課上好。這就提出了更多的課外要求。它不僅僅是指知識上的更新和補充,而且包括與學生的接觸以及對學生的了解與理解。
90后不好“對付”,大概成了老師們的一個共識。其中一個最大的原因就是,過去奏效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在今天常常遭遇失效。一些老師不明白為什么,于是把問題歸結為“學生變了”;一些學生也不明白為什么,于是把問題歸結為“老師沒變”。然而,這兩種認識都有問題。教育在任何時候都應當是“變”與“不變”的集合體,有效的教育應當不斷地追問與自問——究竟“什么該變”“什么不該變”“為什么要變”以及“應該怎么變”。
誠然,每個世代的人是不一樣的。在與知識的關系問題上,90后與80后以及更為年長的人們之間,更是有差異的。這個差異與電子媒介及互聯網的普及有很大關系。它們將千百年來人們主要經由紙質文字獲取知識的方式改變了,其深遠意義并不僅僅在于媒介介質本身的變化,而表現為對媒介承載的知識內容、組織知識的方式以及對認知系統的影響上。
一方面,知識的互聯網化在量的集成上頗具優勢,這使得伴隨著互聯網成長起來的90后在知識獲取上從一開始就對其形成了依賴。這給課堂教學提出了挑戰。當海量的知識如此易得,課堂學習的意義何在呢?其實,學生和老師都需要明白的是,教師的價值從來就不在于工具性的存在,即僅僅作為知識的傳輸管道,而在于他們對知識的剖析、意義的闡釋、有針對性的討論以及思維啟迪。換句話說,如果課堂教學只能提供搜索引擎般的意義,而又在量上完全無法與互聯網匹敵,那么它就必然無法獲得當下學生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