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與知識的海量集成相伴而來的是碎片化的淺閱讀。人們常常不假思索地宣稱,互聯網所造就的信息爆炸會提升人們對于世界的認知。但實際上,這種說法既對也不對。互聯網的海量集成,確實增加了獲取知識的潛在可能性,但互聯網愈發趨向的移動性、娛樂性和商業性,使得人們對于知識及信息的處理趨向于直觀、簡單與迅速。這種知識傳播的過程,并沒有為深度、往復的思索留下多少余地。所以,被稱為互聯網“原住民”的90后,有時會呈現“什么都知道點,但什么都不太知道的”的認知特點。更為嚴重的后果是,如果長期習慣于這樣的閱讀及認知方式,就會使得人愈加抗拒對于復雜信息的深度處理,越發沉潛于對知識的“快閃”式期待之中。
我從6年前成為老師開始,就覺察出這些變化。于是,我常常利用課余時間與學生們聊天——面聊、網聊、在食堂聊以及在校門口的暗黑料理店聊。我想了解今天的學生到底是什么樣的,以及理想的教育究竟如何才能發揮作用。這是因為對我而言,教書不只是一個傳授知識的過程,而且是一個“田野”研究的過程。沒有后者,前者就很容易出問題。
正是在無數次順暢或不順暢的聊天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今天所面對的許多90后身上的特質和問題,并不能僅僅放置于學校教育的框架之下來討論。他們從小接受的家庭教育、生活的社會環境與學校教育,既是共同作用也是互相作用。
相比80后的父母,90后的家長普遍文化程度更高一些。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后者的家庭教育(尤其是城市家庭)多呈現“強勢”與“自由”并存的特點: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強勢”往往體現在對孩子人生道路或方向的規劃和安排上,“自由”則多體現在對孩子行為規范的養成上。這樣一來,孩子們既容易對自身的前途命運缺乏責任感,也容易對周遭的人和事缺乏責任感。這或許多少是即便上了大學后,老師也常常覺得他們沒有長大的原因之所在吧。
由此,為人師表者應當走進他們的世界,站在他們的位置上望出去,而不能站著說話不腰疼,也不能對他們的口味一無所知。只有你能常常在他們所熟悉、感興趣或者有困惑的話題上,給出一些超越陳詞濫調的真誠見解,才有可能逐漸收獲他們的信任,甚至撬動其內心自我反思的基石。這樣做的意義不在于樹立他們對你的崇拜,而在于把他們從已然習慣的舒適區中拉出來,讓他們在親眼看見、目力所及的邊界之外,還能看到不一樣的風景。
所以,面對90后,試著去懂但不寵,也許是最好的相處之道。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比不求甚解、不聞不問更酷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