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創業的“最后一公里”
擔任過兩屆“創青春”大賽評委的方達思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宋威明顯地感覺到,本次參賽創業作品在質量上有了很大提升,甚至一些好的項目“正在朝著成為某個行業‘獨角獸’的方向發展”。而他認為,這種跨越式發展的背后,離不開項目負責人所在的母體——高校——的支持和前期孵化。
在創業學院之下,高校也在紛紛建設自己的創業孵化器,為學生們的創業項目提供場地服務。西南民族大學的李鵬飛是“光年——少數民族口述歷史影像志”公益工作室的創始人,他介紹,原本自己的團隊開會只能臨時找一個教室,受到干擾的幾率很大。但是西南民族大學的“創客茶館”成立之后,他們可以免費獲得自己的辦公室、公共會議室,還有空調、網絡、照明等基礎設施及相應的物業管理和維保服務,整個孵化基地面積將近2000平米,已入駐10個創業團隊,不同的項目之間可以隨時交流、碰撞。
短短幾年,類似的創業孵化基地幾乎已經成為高校的硬件“標配”。依托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無數大大小小低成本、便利化、開放式的眾創空間和虛擬創新社區如雨后春筍一般涌現出來,為創業者提供工作空間、網絡空間、社交空間、共享空間,大大降低了大學生參與創新創業的成本和門檻。同時也作為資本對接的平臺,解決了高校創業項目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