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龍第一個棕櫚種植園所在地最初人煙稀少,當地人以捕魚為生,過著原始貧困的生活。10年來,聚龍在當地鋪路、挖井、建希望小學和自來水廠、架起通訊發射塔,村子里通上了電,喝上了純凈水,家家戶戶都用上了電視機、冰箱,孩子們也可以送到聚龍希望小學念書,當地人的收入是過去的十倍還多。
“我們和當地人真正結成了命運共同體,休戚與共。他們怎么能不希望我們創業成功、不幫助我們創業呢?”孫衛軍說,唯有雙贏、多贏,中國人的海外創業之路才能得道多助。
事實上,化解最初的征地風波,聚龍是求助于熟識的穆斯林長老,通過舉行宗教儀式實現的。這些長老之所以愿意出面,是因為聚龍充分尊重當地人的宗教信仰,建立了互信基礎。
上述在中西非創業的企業主對此深以為然。他說,中國人正在拋棄賺快錢的模式,這一方面是中國人的認識在提高,另一方面也是人家了解套路后有提防了,中國公司逐漸把根深入下去、照顧各方的舒適度。
他還有一種體會:殘酷的窩里斗情形有了一些改變,中國人和中國企業之間的合作共贏多了起來。中國人慢慢認識到,國外的市場比國內缺乏韌性和認同感,如果中國人做壞了,再想進入非常困難。盡管和日本等國的協調規范仍有不小距離,但畢竟不再不顧成本和規則地互相壓價、拆臺。
“對于海外創業的中國人來說,我們不僅要學會怎么賺錢,還要學會分享、合作。這樣中國人在海外才能長久,才會受歡迎、受尊重。”他說。(記者 董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