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敢投敢拼,但很多時候,設備買來了,人才卻留不住。”近日,在“金才相遇·智匯霞美·裝備未來”機械裝備產業人才主題沙龍活動上,一位企業代表的話引起了現場來賓的共鳴。這場沙龍圍繞“技術創新與突破、產業鏈協同與升級、人才引育與留存、政策與金融支持、‘四鏈’融合實踐”五個關鍵詞展開,聚焦霞美機械裝備產業的轉型需求,邀請了來自科研機構、重點制造企業、行業協會及金融機構的代表,共同碰撞智慧、探討難題,共謀破局之策。
從設備更新到機制創新、從資本賦能到人才強鏈、從產業鏈協作中的“墻內開花”,再到政策支持與資本對接的“最后一公里”,企業家們開門見山、直陳痛點,也提出了務實的建議。這不僅是一場沙龍,更是一次關于區域制造業“智變”的深度體檢,也是一次關于“南安智造”未來的思想對話。

主題沙龍活動現場。
智能制造的突破先要補上人才短板
“留不住人,就留不住未來。”“數控機床買回來了,卻沒人會用。”所有問題的指向,最終都繞不開人,不僅是企業面臨的現實困境,也引出了南安機械企業,當前最迫切的問題——高端技術型人才的缺口。
群峰機械董事長徐金山坦言,企業每年研發投入超1000萬元,從未中斷,并長期與華僑大學合作,推進智能化改造,“目標是用手機就能掌控整個設備運行狀態,實現遠程管控,減少管理層級、提高效率。”他直言,最難的不是設備投入,而是支撐這一切運行的人才。
會上,徐金山展示了自己的“人才家底”,公司擁有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高級技師、高級技工以及一批獲得認定的高層次人才和技能大師工作室。這份名單背后,是群峰機械對公司內部人才培養和技能提升的高度重視。“我們強化員工鉗工技能,請老師傅帶新員工,就是要把這種能力成本轉化為核心競爭力。”
南安市裝備制造業協會秘書長黃卿旺分享了一組調研數據,本地機械裝備企業一線技工、工藝師嚴重短缺,高層次研發人才更是“一將難求”。“泉州的高校體系對產業支撐不足,這是硬傷。”黃卿旺指出,“我們的‘老’問題不僅在機器上,還在人身上。”他講到自己帶隊到杭州兩家工廠參觀的經歷,對方用五年時間將人均產值從60萬元提升至300萬元。
“核心在于全鏈條智能化,而我們不少企業連基礎制圖人才都難招。”他建議,行業可以設立“工程機械學院”,由企業參與課程設計,培養“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
人才如水,只有真正流動起來,產業之花才能盛放。雙塔汽配技術總監蘇志偉從自身需求出發,建議政府在住房、教育、技能認證等方面出臺“更接地氣”的人才激勵政策,“我們需要的不只是博士,更是愿意和我們一起‘啃硬骨頭’的‘產業型’人才。”
協同不是口號是企業間信任的重建
單打獨斗難破局,如何在本地構建產業協同生態,成為與會嘉賓熱議的焦點。
“我們這幾年在鑄造、機加工上都實現自動化,但核心零件依舊依賴外地采購。如果可以實現你用我的,我用你的,不用跑出這條街,零部件就齊了。”聰勤機械總經理陳曉勤一席話,道出了本地制造企業理想中的供應鏈協同圖景。
“大家都有產能、有技術,卻沒有一張互信的網。”明佳機械總經理王毅杰談到,許多企業雖然距離近、關系好,但受限于標準不一、溝通成本高,合作意愿低。“我們在推進無人倉儲和AGV自動運輸的過程中,曾嘗試和鄰企聯合開發,但最終因為接口標準沒談攏而不了了之。”
核心技術是企業的命門,但突破之路充滿挑戰。金耐德汽配負責人辰恒安則從產業集聚角度出發,他指出:“地是根,根扎不下去,苗長不高。”他建議,相關政府部門優化土地指標供給,讓分散在外的產業鏈配套廠商“回流扎根”,形成真正的集群優勢。
“沒有主機廠帶動,沒有龍頭牽頭,霞美產業鏈難形成集群效應。黃卿旺建議由政府或協會層面搭建一個共研共建平臺,如建立區域性技術中心,或以龍頭企業為軸心,打造若干個子產業聯盟,比如閥門智造聯盟、汽配智造聯盟等,形成分工明確、數據互通的格局。”在黃卿旺看來,這種做法既節省成本,又利于技術標準統一。
徐金山也給出實踐路徑:“我們現在走的是少批量多品種路線,已經與深圳幾家科技公司對接,推動個性化生產流程的自動化。只要流程標準化,協同就不是問題。”
盡管眼下,“墻內開花墻外香”仍是本地企業的真實寫照,但不少企業主表示,協同的核心是信任,而信任的前提是制度與資源的匹配支持。“讓設備和資源共享,才能真正抱團發展。”一位參會企業家說。
“真金白銀”之外更要打通服務鏈條
“政策挺多,但落地慢、流程長。”在談到政策與金融服務支持時,是雪中送炭,還是看得見摸不著,不少企業主反饋道。
南安市財政局代表在沙龍上介紹了地方政府近年來推動產業基金、股權投資平臺等方面的舉措。“我們籌建了南安創新基金,不只是投錢,更是希望在政策研究、人才聚合、協同管理上為企業賦能。”
“股權投資既可以與企業共擔風險,也更貼近當前產業轉型期的現實需求。”他舉例晉江安踏與恒源祥的發展路徑,強調“同樣是傳統企業,為何發展路徑天差地別?關鍵在于資本賦能與戰略管理能力的提升。”
其間,興業證券代表結合泉州地區近年的資本運作案例,詳細介紹了主板、創業板、北交所及港股的上市門檻和案例,比如鐵路機械在北交所融資1.7億元,南方集團在A股募資6.4億元。他鼓勵企業根據自身體量和成長階段選擇合適通道,并表示:“資本市場不是高不可攀的神壇,而是企業跳出內循環的跳板。”
此外,多位企業主也呼吁政策部門在技術補貼、人才引進、貸款貼息等方面進一步明確執行口徑。“現在政策口子開了,但申報流程和實際匹配度還有差距。”一位企業家建議建立“企業需求池”,政府按需配套政策資源,避免“空對空”的尷尬。
“產業升級不是單兵突進,而是一場系統戰。”黃卿旺坦言,霞美要從“產業思維”轉向“生態思維”,“過去是企業找人才,現在是人才找生態;過去是單打獨斗,現在是跨界聯合。”
“當技術創新、產業協同、人才流動、資本賦能四股力量匯聚起來,霞美機械裝備就不再只是制造,而是智造。”徐金山補充道。(記者 李楊瑜 李想 見習記者 康露 文/圖)